沈陽西郊,南北走向的于洪區東平湖街,在一年中的大多數時候都是漆黑的路面。沿著街,是大大小小近10家煤場。從這里往西,是沈陽最著名的老工業區鐵西區,如今,鐵西區的重工業已經搬遷,遷到東平湖街西南側的張士開發區,距離沈陽市中心更遠。
但煤場留了下來,因為沈陽離不開煤。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中心城市,長期以來,燃煤占沈陽全市能源實際供應的70%左右,且主要以直接燃燒為主。
11月8日凌晨,霧霾來襲,沈陽市環保局將供暖燃煤作為空氣嚴重污染的三大主因之首。
“誰都知道燒煤有污染,但是不燒煤,老百姓燒什么工廠燒什么”蹲在自家煤場的煤山邊,小老板老齊問記者。在他看來,改變沈陽乃至東北的能源結構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老百姓的小火爐沒法管
老齊的煤場在東平湖街算是規模很小的一家,主要銷售對象是家庭和小作坊,主要用途就是供暖鍋爐。
“現在小工廠關了不少,有的是政府治理環境淘汰了,有的是生意差自己關門了。我這兒生意主要靠個人,每天走的量也不大,今天剛賣了十幾噸。”
老齊說,個人買煤,最多拉一兩噸,走量慢,生意不好做。三年前,老齊從效益不佳的工廠里下崗,而那時煤炭價格正是高位,“都說煤炭是黑黃金嘛,最有錢的就是煤老板”。于是,他決定也到煤海里闖蕩一番。租了地,雇了人,買了車,誰也沒料到,老齊的煤場開張后,煤炭價格一路走低。
“我剛開始做,最好的時候1200、1300元一噸,現在600多元一噸。”
由于主要客源是普通家庭,老齊的生意其實每年只做一個供暖季。夏天,他變成了貨車老板,靠物流掙錢。
來老齊這兒買煤的還有騎著三輪車的老人,一次只能買幾十斤,這種零散生意,他也不愿放過。“現在就剩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燒小火爐了。城里都是集中供暖,供熱站大鍋爐用的煤都是大煤場供貨,或者直接去礦上拉。”
在沈陽市此次發布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中,要求對供暖鍋爐在不影響正常供暖的情況下采取有效措施,盡量減少污染物排放。
但老齊直言:“老百姓的小火爐,誰管呀沒法管。”
就在東平湖街附近,有不少棚戶區,簡易房內的小火爐是居住于此的人們唯一供熱來源。他們燒煤的方法就是直接燃燒,未經任何處理。
煤場的煤渣混合著燃煤的濃煙,走在東平湖街,人會忍不住咳嗽起來,明顯的異物感從鼻尖延伸到肺部。
“這附近還有個小機場,我都不知道飛行員是怎么看清跑道的,冬天幾乎天天這樣。”
煤跟煤也是有區別的
老齊賣的煤,大小不一,但是價格差不多,都是600元左右一噸。他說賣的煤都是選過的精煤,煤質穩定,燃燒效率高。但至于煤的含硫量等重要指標,他也不了解,只是說,太高級的煤,老百姓買不起,也賣不出去。
而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原煤的入選率不足60%。而且選煤還分干法和濕法兩種。所謂干法選煤就是篩選出符合不同顧客要求的煤型。而濕法選煤,也叫洗煤,需要用水將煤里的雜質洗掉,區分出優質煤和劣質煤。
我國的煤炭資源多數分布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選煤水平不高。而經濟較發達地區的選煤廠又因為近期煤炭價格下跌而虧損甚至倒閉。
我國《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要求,到2015年,原煤入選率要達到65%以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到2017年,我國原煤入選率要達到70%以上。
老齊煤場銷售的煤,其實是動力煤,因用途不同,區別于煉焦煤和化工煤。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煉焦煤、化工煤已全部為洗選精煤,而占煤炭產量多數的動力煤入選比例還很低,不到50%。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