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式產業發展規律 美國三十年危廢產業發展簡史
三十年來美國危廢產業經歷了“藍海-紅海-沙漠之花”三個階段
藍海階段—十年大繁榮
美國危廢產業起步于1980年代初,美國政府《資源保護與回收法》)等多個法案的頒布和危廢名錄的劃定,直接推動了危廢行業產生與發展。這一時期,有廢物處置經驗的大型企業占據先機,大量專業化處置公司起步,迅速實現了地理擴張和業務擴張。
紅海階段—十年蕭條、調整期
十年大發展之后,美國危廢業逐漸成熟,轉入了調整時期。政府政策轉向對前端污染源防止造成危廢減量、對危廢企業監管審批更加嚴格,危廢處置行業飽和、產能過剩,以及社會公眾輿論壓力三大因素,造成危廢企業發展遭遇紅海,同業競爭相當激烈。原先處置設施廣布的傳統巨頭企業遭受重創,走向衰弱,新的行業巨頭通過行業整合借機而起。
沙漠之花—新黃金時期
進入20世紀以后,危廢產業又漸入新的、成熟的黃金時期。政府不再通過新的設施審批,危廢市場規模穩定在90億美元左右。危廢行業不斷合并集中,形成了僅存幾個超大型危廢企業瓜分存量市場的寡頭格局。危廢業務穩固后巨頭企業繼續尋求新的業務拓展。
需要指出的是專業化公司危廢處置整體市場是18億元,占全市場的15%左右。美國危廢處置的主體是排污企業,其次才是專業處置公司。2012年北美專業化危廢公司焚燒能力達72.71萬噸,實際焚燒量65萬噸,占全部危廢焚燒量30%左右;專業化公司填埋設施庫容9227萬立方米,實際填埋量約200萬噸,占據主導地位。
三十年來美國危廢產業量與處置方式的變化
產生量、處置量趨勢——增長-減量-穩中有升
80年代初危廢名錄出臺后,美國危廢統計開始。第一階段,伴隨經濟的發展,危廢產生量持續上升,年均上升1.8%,相應的處置量也保持增長。第二階段,危廢政策轉向源頭控制,危廢減量化成為必然趨勢;同時由于危廢統計更加精確,大量減少了普通廢液的統計,危廢量大幅下降。第三階段從21世紀初開始,危廢量整體趨穩,穩中略有增長;該階段的另一個變化是,隨著危廢產業的成熟,處置量開始超過產生量,危廢得到更好的控制。
危廢量統計口徑的變化:1995年之前危廢統計中,危險廢液與普通廢液摻雜,廢液統計量極大,有些年份甚至占90%以上。1997、1999年的危廢統計去除了廢液這一項,統計量大幅下降。2001年之后的危廢統計又恢復了廢液這一項,保留了危廢廢液的統計,去除了普通廢液的統計,統計量更為科學。
處置結構的變化
80年代初危廢處置、排放監管較為粗放,隨意填埋現象普遍存在,填埋量極大;隨著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的規范整頓,不合格的填埋、焚燒設施關停,危廢中廢液產生量最大,故廢液處置方式占比大。
21世紀初以來,深井處置維持了2000萬噸/年以上,占比50%左右;其他廢液處置方式占比10%以上;焚燒、填埋合占比10-15%的處置結構,2013年焚燒量為257萬噸,填埋量為131萬噸。
影響美國危廢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政府環保政策對危廢產業產生直接行政影響
1970-1980年代,美國政府危廢法案的頒布“創造出”危廢產業。危廢產業發展初期,政府采取鼓勵態度,進行粗放管理,危廢業迅速發展,并產生了一大批危廢處置企業和處置設施。80年代末之后,隨著政府減量化政策的實施和多個排放標準的變嚴,危廢業進入一輪調整期,不合規設施淘汰,危廢業走向集中,規模化程度極大提高。21世紀以來,由于行業飽和與政府審批的收緊,沒有發出新的填埋、焚燒設施牌照,危廢業成為存量市場,僅剩幾個巨頭玩家。
危廢產業分布有明顯的行業性、地域性,尤其與化工業密切相關
美國危廢產業與化工產業具有高相關度,一半以上危廢來自化工行業。結果是:危廢產業分布與化工產業分布一致,如石油煉制與化學工業使得克薩斯一直是危廢最多的州;大型化工公司自身處置率很高,專業化危廢公司只負責處置15%的危廢;深井填埋成為美國特有的處置方式。
超級大牛股的搖籃
危廢行業是超級大牛股的搖籃。無論是危廢業快速興起的時代,危廢業走向高度整合的階段、還是目前存量市場的成熟階段,美國危廢產業都出現了多支超級大牛股。
危廢業發展初期,WasteManagement憑借最早進入行業的先發優勢,和大規模的擴張,發展成為廢物處置的超級公司;Safety-Kleen公司由廢油處置起家,發展危廢業務,近20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這兩個公司股票都是80年代美國股市的黃金股。
危廢業整合、成熟階段,CleanHarbors公司通過多次并購,成為目前最大的危廢處置公司,2002-2013年間公司收入翻了10倍,股價翻了100倍,該公司目前繼續擴展多元業務,保持增長。USEcology公司通過整合、控制多個優質處置設施,發展成為巨頭企業,股價持續增長。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