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Coach、TAGHeuer(泰格豪雅)關掉香港旗艦店后,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品牌LouisVuitton位于廣州麗柏廣場的門店也已于本月初租約期滿結業,并于月底交店。
此次LV關閉的門店是其在廣州最早的門店,這可能并不是LV近期唯一的關店計劃。有報道稱,LV將在國內關閉5——6家門店。很多人認為,因為電商的日益繁榮,品牌門店的經營如今出現發展瓶頸,門店經營或許成為過去時,無法避免地走向市場營銷形式的邊緣,所以,去門店化不只是發展需要,更是必然趨勢。但在筆者看來,各大奢侈品牌陸續精簡門店有諸多原因,并不能簡單歸結于電商銷售的逆襲。
首先,奢侈品牌大量涌入中國內地市場,消費者選擇面增多,此消彼長的現象必然出現。奢侈品牌和其他商品一樣,最重要的是買方市場。近年來,中國內地消費者日漸成為促進世界奢侈品牌市場增長的中堅力量,化妝品、服裝、包袋等奢侈品,成了很多中國人的最愛。正是由于中國消費者強大的購買力,吸引了更多的國際奢侈品牌紛紛登陸中國。商家在爭奪營業額的同時,也為消費者帶來了多品牌選擇,這既讓一些奢侈品牌賺得盆滿缽滿,也難免讓另一些品牌失去“榮寵”。
其次,海外購物渠道的增多,讓門店銷售不再是唯一途徑。對于當前的消費者來說,出國采購國外奢侈品牌商品已逐漸成為首選。一邊旅游、一邊購物的方式越來越受到尤其是年輕人的歡迎。此外,海外代購等方式省去了中間銷售環節,降低了購物成本,也頗受很多人的好評。
再次,奢侈品牌適當關閉門店,對降低其經營支出有著實在的意義。此前,奢侈品牌為了籠絡消費人群,在各大城市人員密集度高的區域增開門店,但同一城市奢侈品牌門店過多,分散了消費人群和營業額。例如,LV目前在中國有近50家店鋪,一線城市中除了北京7家、上海4家外,廣州和深圳目前1家,但在杭州卻布局了4家店。隨著城市建設推進,很多城市的交通情況已今非昔比,一個城市一個門店完全可以達到多面輻射的作用,所以,關閉多余門店有其時代性。
最后,中國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商市場的日趨成熟,拓展了除門店外的另一條銷售渠道。近年來,Burberry、Chanel、海藍之謎、Coach、卡地亞等奢侈品牌紛紛通過自建電商網站或第三方電商平臺開拓新的渠道。在沒有門店租金、銷售人員開支等的前提下,商家可以為消費者提供較大的讓利空間,不但調動了消費者的消費熱情,還為商家帶來了更可觀的利潤。
可見,此次LV關店不能單純看成是電商銷售的逆襲,而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在筆者看來,只有跟得上經營理念的變化,抓住消費者心理,才能與時俱進,在產品銷售中破繭。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