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市場機制不健全。中國儲能產業起步晚,最近五年國家才開始重視。北美、日本20年前就有了儲能方面的產業政策,也都已經形成了各自的運行機制。目前,國內已經有了一些地區性規定,提供了一些發展機會和市場模式,但離整體產業的健康發展還有很大距離。儲能企業希望未來這些規定能夠上升到政策層面,真正納入到電力體制改革,成為一個法規,這樣可以提高投資方參與的可靠性,也可以盡量減少投資風險。
二是技術前景尚不明朗。如何把技術直接變成實際的商業模式,最終能否支持公司真正盈利,也存在風險。目前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在儲能方面什么技術最具經濟性、最有競爭力,即從商業角度來看最有前景的儲能技術還不確定。例如,很長時間以前就大概知道了硅是太陽能發電主要的技術方向,可以提出商業模式。現在儲能技術還沒有達到那樣的階段,不清楚未來方向是液流電池、壓縮空氣還是鋰電池。因此不知道如何投入資金和精力來降低成本。從未來發展看,或許有兩類主要技術方向,一是對長壽命應用來說應該是液流電池,二是對短壽命應用來說應該是鋰電池。不過不論哪種技術,只有完成了科學實驗階段,達到可以盈利,才能談得上大范圍的推廣應用。
三是儲能設備還需要提高可靠性。如果電池儲能不能使用10年以上,對于電力系統調節來講沒有意義。如果壽命問題和安全性解決不了,談價格也沒有意義。在運營風電、光電中,我們不需要1:1的儲能配備,按照10~15%配就可以了。如果天氣預報預估風電的誤差是20%,那么配上15%的儲能,就可以提高發電效率,提升電網穩定性。而且,電網調度機構就可以把其他機組進行合理安排。因為風電和太陽能項目一般要運行20年,所以儲能設備至少要有10年的壽命期。更多最新儲能行業市場分析信息請查閱發布的《》。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