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快遞的地方,江湖也少不了。這個快遞江湖二十年來小打不斷,大戰亦多,只是因為盟主欠缺,再大的戰役也是局部戰爭。而最近這兩個月來,情況悄悄發生了變化。
據時代周報報道,11月23日,一架波音737-300貨機飛抵杭州蕭山機場,計劃次日凌晨執飛杭州—西安往返貨運航線。這是圓通速遞的第二架自有。今年9月,圓通與美國波音公司簽訂協議,買下15架飛機,自此成為繼順豐、中國郵政EMS之后國內第三家擁有自有飛機的快遞公司。
擁有飛機的數量是一個快遞公司實力的證明,也是運輸能力的基礎。順豐速運是中國第一家擁有自有飛機的民營快遞企業,目前擁有19架自有全貨機,加上租賃的20架飛機,能夠直接使用的飛機數量在國內快遞業遙遙領先。中國郵政EMS目前擁有的貨機數量亦超過20架。
“快遞公司擁有自己的貨機,標志性意義較大,說明今后快遞公司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物流行業分析師姚建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圓通此舉讓一直穩坐國內快遞單量市場第一的申通,危機感大增。據悉,目前申通已向國家民航局提交了組建貨運航空公司的申請,正在等待準批。
10月26日,國務院發布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旨在搞活流通,拉動內需,培育現代服務業新增長點,進而提振經濟。作為促進消費升級的產業之一,快遞業近年來一直是中國政府大力扶持的行業。國務院提出,未來5年快遞市場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規模穩居世界首位,快遞年業務量達到500億件,年業務收入達人民幣8000億元,并形成覆蓋全國、聯通國際的服務網絡。11月16日起,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就《快遞條例》公開征求意見。
中國快遞業正在醞釀一場新的變革。
圓通稱霸“桐廬幫”
桐廬縣素有“快遞之鄉”的稱號,截至目前,全國由桐廬籍民營企業家創辦和管理的快遞企業已達250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20萬,年營業額300多億元,占據全國快遞行業將近60%的市場份額,其中,“四通一達”的創始人均為桐廬人。
桐廬系出身的快遞企業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圓通創始人喻渭蛟的妻子張小娟,是申通董事長陳德軍的初中同學,還曾擔任過申通的財務工作。陳德軍的妹妹陳小英、丈夫奚春陽是天天快遞的董事長。中通創始人賴梅松的妻子也是陳德軍的同學,而韻達創始人聶騰云,則是申通創始人聶騰飛的親弟弟。“桐廬系快遞企業間相互了解,又競爭激烈,當下快遞價格戰的膠著使得各個企業開始謀劃轉型升級之路,今年開始,快遞行業逐漸進入整合期。”姚建芳說。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圓通占了中國整個快遞市場21%,目前市場占有率位居中國首位。”日前,在“圓通2015產業鏈協同發展交流大會”上,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首次回應市場傳聞,確認圓通速遞已經取代申通快遞坐上了快遞行業頭把交椅。
申通作為最早創立加盟模式的快遞公司,十余年來一直都是快遞行業的帶頭大哥,如今老大地位移交,背后卻折射出雙方戰略轉型出現的分化。在快遞3.0時代向“互聯網+”轉型的圓通快遞,發展之速正超出傳統快遞企業,“今年雙十一之后,行業分化還將更加明顯。”一位不愿具名的快遞公司高管向記者表示道。
云峰基金發起人兼主席虞鋒認為,近幾年“四通一達”之間還將進一步整合提升,最后很可能只會存活一兩個世界級的快遞企業,當下正是轉型關鍵期。
行業格局大變
登頂之路固然艱辛,但是要維持第一的身份恐怕得付出更多。
在過去十多年來,快遞行業公認的民營老大便是申通快遞。申通在快遞行業內率先引入加盟模式,此后這一模式已經成了快遞行業發展最為普遍的組織架構。在全國前十大快遞公司中,目前除了EMS,其余基本都是采用加盟與直營結合的模式,包括一直以直營模式為賣點的順豐速遞,亦從去年開始嘗試加盟模式。
加盟模式讓快遞行業得以低成本迅速擴張規模,網點也在加速擴張。最先集結成網的申通快遞因此占據了業務先機,十余年來一直是行業老大,業務量飛速擴張。
據申通官方介紹,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申通共有獨立網點及分公司1370余家,服務網點及門店1000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2014年,申通完成業務量24億件,同比增長50%,件量在規模性快遞企業中繼續保持第一。2014年全國包裹完成總量為140億件,申通貢獻17%。
然而情況在2015年發生了改變。圓通方面提供的數據在各方面似乎都超過了申通,目前圓通在全國擁有8大管理區、72個轉運中心、遍布全國20000余配送網點、22萬名員工、縣級以上城市覆蓋率達93%,陸路運送收派車輛3萬多輛,全網中心場地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喻渭蛟還透露目前圓通快遞日發件量超千萬件,預計今年總快件量將達33億件,增長約57%,而營收將達350億元。
盡管各家快遞公司都在快速增長,但行業增速已經開始放緩,相比較前四十多個月快遞行業均維持超過50%的增速不同,從今年起,行業增速開始低于50%。據國家郵政局最新公布的數據,今年1-9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37億件,同比增長46%,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878.5億元,同比增長33.2%。這一數據也顯示著快遞行業增量不增收,企業經營壓力加大。“行業里只有50%能夠維持不虧損的狀態。”一家快遞公司加盟商告訴記者。
在此情況下,前十大快遞公司的發展速度也有了分化。有如圓通一樣加速跑的快遞巨頭,也有開始沒落的行業老大。
申通方面一直不愿回應關于第一名的傳聞,但業內指出其受累管理體制,增長乏力,年內推進的再一次股改收權雖然增強了總部控制力,卻也令業務量受到一定沖擊,致使圓通和中通有了可乘之機。
行業平衡被打破
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復星集團、富春控股、順豐集團、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等合作各方共同組建“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股權結構中,天貓投資21.5億,占股43%。銀泰通過北京國俊投資有限公司投資16億,占股32%。富春集團則通過富春物流投資5億,占股10%,上海復星集團通過上海星泓投資有限公司投資5億,占股10%。圓通、順豐、申通、韻達、中通各出資5000萬,占股1%。
當時的菜鳥打算建成一個中國智能骨干網,要在物流的基礎上搭建一套開放、共享、社會化的基礎設施平臺,通過自建、共建、合作、改造等多種模式,在全中國范圍內形成一套開放的社會化倉儲設施網絡。
由于多個快遞公司70%以上的業務量均來自淘寶,全國大多數快遞公司被吸引至菜鳥網絡平臺上,對接各自的信息系統,自覺依據菜鳥的要求改進自身快遞服務體系中的諸多問題。在菜鳥的支持下,各快遞企業的包裹處理能力也獲得大幅提升,盡管電商包裹量一再刷新歷史峰值,主要幾家快遞公司的系統都扛住了巨量沖擊。
據國家郵政局《2014年快遞市場監管報告》指出,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139.6億件,同比增長51.9%,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快遞大國。日均快遞處理量3825萬件,最高日處理量突破1億件,人均快件使用量為10.2件。2010年-2014年我國快遞服務企業的業務增長了近5倍,年均增長56.3%,約為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7倍。
過去兩年,眾快遞公司對菜鳥網絡是合作支持的態度居多,畢竟這是一個產生巨大價值的平臺,且強調開放、合作、共享。不曾想,兩年之后,菜鳥網絡開始露出強硬的一面。
童文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作為定位于開放平臺的菜鳥網絡,此前曾很猶豫是否應該打破目前的平衡,制定規則與門檻,但消費者的物流體驗要求菜鳥必須提升平臺的服務質量,以跑贏這場競爭。
不過在個別快遞公司看來,這一規則頗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味,菜鳥儼然希望借此機會確定自己的盟主地位,這在長期群龍亂戰但乏龍首的快遞行業里,猶如一記驚天雷。
跨境海淘成新寵
據時代周報報道,近年來,快遞業成本不斷上升、利潤率持續下滑,平均利潤率已從此前的近20%下降至不足5%。“相對而言,今天的快遞價格還沒有十年前的價格高。”韻達快遞UDA總裁關廷安說。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快遞業件均收入18.6元,2013年降為15.69元,2014年則為14.65元,短短兩年間平均每單收入下降了3元多。業內人士表示,這與近年來人力、房租等成本激增,快遞價格處于“逆增長”狀態有直接關系。數據也顯示,中國物流業成本幾乎是發達國家的兩倍。
率先提價的是順豐。
2015年1月,順豐宣布“調價”。盡管此次調價整體運費有升有降,其中五成以上維持原價,但整體漲幅仍達2%。提價主要涉及25個省份的標準快件長距離配送,首重提價1-2元。
“雙十一”前,6家快遞公司終于按捺不住,抱團宣布漲價:天天、申通、中通、圓通、韻達、百世匯通同時宣布提高快遞員派送費,要求加盟的企業網點將派送費提高到2元/票,漲幅在10%-33%不等。
同時,因漲價空間有限,國內快遞業也在尋求新的增長點,海淘成為首選。
據美國知名在線支付提供商PayPal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海淘消費者達1800萬人,海外購物額高達2136億元。預計到2018年,中國海淘消費者將達3560萬人,市場規模將達1萬億元。另據業界專家測算,目前的海淘利潤率高達15%-25%,而從行業格局來看,盡管中國的跨境海淘電商平臺已有不少,但尚未形成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
1月8日,順豐在開展國際快遞業務的基礎之上,上線跨境電商網站“順豐海淘”;1月19日,圓通旗下電商網站“一城一品”上線第一批海外直購商品,正式布局跨境電商;幾乎同期,申通上線跨境電商網站“洋貨通商城”;韻達則于2月2日啟動跨境電商網站—“優遞愛”。
看中跨境海淘市場的,遠不止快遞企業。國內多家電商大佬,也都在開展跨境海淘電商業務。2014年2月,天貓國際正式上線,京東也幾乎同時推出海外購頻道。2015年,馬云和劉強東均表示將進一步加大跨境電商的投入和發展。
在這場搶占跨境海淘電商山頭的競爭中,面對電商業,快遞業占據的優勢是天生的“一站式”:從賣貨到發貨、送貨一條龍。
江湖的腥風血雨,似乎才剛剛開始。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