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交互發展階段
從以設備為主到忽略設備存在,是人機交互的基本發展思路。交互建立初始,從按鍵到觸控屏的轉變是關鍵,重點是提高觸控性能和擴大觸控范圍;同時顯示質量從VGA至UHD(4K);設計方面則是更纖薄的曲面顯示。之后,專注于用戶的個性化交互還是被廣泛應用,變革的標志是密碼的使用正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識別(用戶獨有的特征)。這將推動移動支付的普及,但仍需要協調銀行,支付機構,商家,技術提供商等各個環節,因此需要FIDO(線上快速身份驗證)聯盟來制定標準。接下來,專注于環境的情景識別交互是必然趨勢,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讓設備能夠了解環境情況,能夠預知用戶的潛在需求。這需要不同類型的傳感器一起工作,增強現實感。最終,個人設備將退居幕后,甚至消失在信息基礎設施中,取而代之的是纖巧尺寸的傳感器將無處不在。這是通過全方位感知來獲得終極用戶體驗的階段。
人機交互產業鏈
從人機交互過程來講,可分為四步:通過傳感器直接或間接與人接觸獲得感知信息;通過建立模型對感知信息進行分析與識別;對分析結果進行推理達到感性的理解;將理解結果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就完成了人機交互的全過程。
從功能實現看,人機交互作為一個閉環的模式識別系統,應該包括感知信號的獲取、感知信息的分析與識別、感知信息的理解和信息表達等功能四個環節,當感知信息與標準信息存在差異時,將發出指令給予修正或反饋信息給予告警和提示。在這四個方面的環節中,感知信息的識別和感知信息的理解是核心技術的關鍵所在。
從技術實現過程看,信息獲取和信息識別環節屬于感知層的范疇,而感知信息的理解和信息表達屬于應用層的內容。體感設備實現信息的獲取,而嵌入芯片實現體感信號的模式識別,然后通過后臺計算機或分布式計算平臺建立數學模型、實現強大的運算系統,實現感知信息的理解(理解用戶姿態或手勢的真實目的),最后轉入應用層,調用相關應用程序,滿足用戶的最終需求。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