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清潔環保,經濟效益高。雖然核電站初始投資高于傳統火電站,但使用中核電站總發電成本低于傳統燃煤火電站,考慮到未來核電機組設備國產率逐漸提高,我們預計核電站建設成本將進一步下降。
我國各電源品種比較
核能發電過程中不產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有害氣體排放也遠少于化石燃料。與同等規模的燃煤電站相比, 4000 萬千瓦的核電站運行一年,相當于減少標煤消耗約 1 億噸,減少向環境排放二氧化碳約2.3億噸,減少二氧化硫約230萬噸,減少氮氧化物約150萬噸,相當于60萬公頃森林1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核電的廢氣排放量僅高于水電和太陽能,遠遠低于煤炭和天然氣發電。
核電排放低于傳統發電方式
我國核電占比較低,發展潛力空間巨大。檢視全球核電使用狀況,法國核電使用率最高,目前已達73.3%;前30國家用電占比均值在23.3%,而我國的核電占比還不到3%,存在巨大提升空間。
世界各國核電占用電比重
政策推進加速,核電建設重啟。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后我國核電項目曾一度叫停,而今年以來全國各地核電工程逐步重啟,一是 3 月紅沿河二期項目批準建設,二是5月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范工程中核集團福清5號核電機組正式開工建設,三是山東石島灣項目也已低調重啟,這均表明核電重啟進程已經開始。
十三五期間內陸核電有望重啟,核電“走出去”已成國家戰略。根據《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到 2015年我國核電規劃裝機容量達到4,000 萬千瓦,在建 1,800 萬千瓦;2020 年規劃裝機容量達到 5,800 萬千瓦,在建 3,000 萬千瓦。“十三五”期間,國內已明確開工建設 31 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根據國家能源局 2030 年核電規劃目標,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 2 億千瓦,2020-2030 年核電裝機缺口達 11800 萬千瓦,預計 2020 年到 2030 年市場空間可達 7840 億元。
隨著沿海廠址的枯竭,內陸核電重啟成為必然,我國早在 2008 年就開始前期建設的湖北咸寧、湖南桃花江和江西彭澤三個內陸核電項目,預計將在 2016 年開始陸續開工建設,未來內陸核電將成為增量核電主要來源。
核電走出去也已上升至國家戰略,隨著華龍一號落地巴基斯坦和阿根廷,2015 年已成為核電的走出去的關鍵時點,加上一帶一路政策的刺激和國家領導人鼓勵核電設備走出去,海外市場將以幾何倍數增長。更多行業資訊請查閱靈核網發布的《》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