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粗鋼產量8.04億噸,同比下降2.3%,為近30年來首次出現下降。同期,中國粗鋼產量占全球比重為49.54%。
截至2016年2月16日,記者通過相關數據統計,中國34家鋼鐵行業上市公司中已有30家發布了2015年年度業績預告,其中,2家增虧、1家預增、4家預減、1家續盈、17家首虧、2家扭虧、1家略增、2家略減。從凈利潤方面來看,除6家并未公布具體凈利潤外,30家公布預告的公司中有18家出現虧損,占比高達60%。而在這18家公司中,15家預計虧損超過10億元。
近年來,中國產能利用率出現了持續下降,目前已經降至70%左右。“特別是2015年企業普遍出現虧損,部分企業為保持現金流和市場份額,過度進行低價競爭,甚至于低成本傾銷,這使得行業間已經出現惡性競爭的現象。”
具體來看,預計虧損最高為69.6億元。對于公司的巨額虧損,其解釋稱主要是因為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鋼鐵行業產能過剩、供需失衡嚴重等因素影響,鋼鐵價格持續下行,行業虧損面不斷擴大。同時,西北區域市場競爭加劇,鋼材售價與成本嚴重倒掛,原自有礦山成本優勢漸失、運輸物流成本較高、人民幣貶值造成的匯兌損失等因素綜合影響。
從凈利潤降幅來看,本鋼板材去年凈利潤降幅最大,為1474.54%。公司業績預告顯示,去年公司虧損31億元至32億元。對于虧損原因,公司表示,去年鋼鐵產品供需矛盾嚴重擴大,鋼材價格下跌速度遠遠大于礦粉等大宗原燃料下跌速度,公司雖采取加大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內部挖潛、全方位降低成本費用等各項措施,但仍然無法避免產生虧損。特別是在2015年第四季度,產品銷售價格下降幅度大于成本下降幅度、公司對前期掛牌結算價格高于市場價格的產品進行價格補償、人民幣匯率貶值等不利因素使得公司2015年發生虧損。
數據其實已經顯露無遺,鋼鐵企業中虧損已經成為常態,這其中已有不少成為了“僵尸企業”,如何將這些“僵尸企業”從行業中淘汰,成為了中國鋼鐵行業所面臨的問題。更多行業資訊請查閱發布的《》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