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在適當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加強供給側的改革。推廣PPP模式就是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配合,很多的項目關系國計民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歷史意義。
在第十五屆中國經濟論壇《如何讓PPP落地生根》的高端對話上,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中心副主任焦小平認為,PPP是一種以供給側改革為主、需求拉動為輔的體制機制創新。
我想“創新”這個詞在技術方面容易引起注意。對制度創新大家可能關注得少,但制度創新恰恰是所有創新的基礎和保障。今天和大家分享如何在公共產品服務領域通過創新、通過市場來增加、改善和提高我們公共產品的供給和效率。
在中國新一輪改革中,PPP是一種以供給側改革為主、需求拉動為輔的體制機制創新。PPP已經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由財政部統籌推進PPP工作,在公共產品和服務領域創新市場化供給管理模式,PPP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被賦予新的內涵。
新內涵主要包括三大核心要素:第一,競爭。要通過公開公平競爭方式選擇社會資本。第二,政府與社會資本是平等合作關系。第三,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權利與義務如何分配?社會資本沒有任何免費提供公共產品服務的義務,政府需通過向社會資本購買服務的形式,向老百姓提供價格性能比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所以,2014年以后,如果還說PPP僅僅是一種融資手段,那是一種不全面和不正確的理解。
PPP是一次體制機制變革。宏觀層面,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提升。中觀層面,PPP模式必須落地到一個個具體項目上,決定其能否活動的關鍵是行政改革、財政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微觀層面,PPP是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管理方式的一個創新,追求物有所值目標。
PPP到底可以在哪些領域推廣?按照現代市場經濟標準,經濟發展領域劃分為市場競爭領域和公共產品領域。在競爭領域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在準公共領域,一部分資源可以通過市場配置,這部分完全可以推行PPP,另一部分,比如政府管理領域可不可以搞PPP?比如財政部門,政府預算等核心業務絕對不可以請會計事務所來編制,但機關后勤等輔助性服務就可以,比如招待所等。
新一輪PPP改革頂層設計立足于實現公眾、社會資本和政府三方利益共贏,主要是從制度建設、機構建設和示范項目等三大方面展開,追求物有所值價值目標。
PPP工作的總體形勢判斷與展望:
一、經過兩年培育和推廣,PPP已經成為各地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一個重要抓手。根據財政部PPP國家信息平臺統計,地方推薦PPP項目計劃投資額為5.6萬億;國家發改委的PPP推介項目有3.4萬億。從項目計劃投資量看,可以說PPP已呈星火燎原之勢。
二、PPP已經覆蓋大多數行業,綠色低碳基礎設施比例高。在城鎮化進程中不優先發展綠色基礎設施,我們的生活質量就要打折扣。
三、PPP市場擴圍之后,混合付費和政府付費項目將會越來越多。
四、中央部門和地方加大對PPP市場環境優化的支持力度。比如,財政部設立了1800億PPP基金,山東省PPP基金也有800億;地方紛紛出臺獎補政策;土地、稅收、融資等政策完善銜接工作也在進行。
五、中央和地方示范項目的標桿示范引導作用逐步顯現。
六、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規范的PPP項目,甚至一些偽PPP項目,把PPP當作變相融資平臺用的情況也存在。這主要是因為一些地方認識不到位,監督管理措施跟不上。
PPP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科學的、統一的、規范的、透明的PPP大市場。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