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中國市場調查網的數據顯示,2015年,“四大家族”日本發那科、安川、德國庫卡、瑞典ABB占中國市場份額的比例分別高達18%、12%、14%、13.5%,其他外資品牌瓜分了34.5%的份額,眾多國產機器人企業只能在剩余8%的市場份額中爭搶。
在機器人領域,補貼政策的存在是必要的: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對機器人的需求很大;而與國外機器人巨頭占據中國大部分市場份額相對應的是,我們的機器人產業普遍散、小、弱。如果沒有政府對機器人產業的補貼,中國的機器人企業是很難從這些巨頭手中奪回市場的。實際上,在補貼等扶持政策下,中國機器人產業鏈條也在逐漸形成,出現一批骨干企業,國產機器人面臨著國內外雙向擠壓的困境:外資品牌切走了中國市場最大的一塊蛋糕,在技術、零部件成本方面對國產機器人形成了壓倒性優勢;而在政府補貼等多項扶持政策下,短時間內中國涌現出近千家機器人公司,重復建設、惡性競爭、騙取補貼等亂象叢生。
在新松總裁、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看來,面對國外的競爭,國產機器人存在著產業技術、零部件空心化、應用低端化、市場邊緣化三大潛在風險,而隨著外資企業紛紛在我國投資建設生產基地,自主品牌的正在遭受擠壓。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中國市場調查網的數據顯示,2015年,“四大家族”日本發那科、安川、德國庫卡、瑞典ABB占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的比例分別高達18%、12%、14%、13.5%,其他外資品牌瓜分了34.5%的份額,眾多國產機器人企業只能在剩余8%的市場份額中爭搶。
“從價值份額上看,自主品牌機器人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不到10%;但從臺數上來看,自主品牌銷量已達2.2萬臺,國內市場份額占到30%左右,這反映出我國機器人產品整體上仍處于中低端水平。”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市場占有率低的同時,國產機器人在應用結構上也大多集中在中低端。
以精度較高的六軸為代表,國產化率占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不足10%,在難度較大的焊接領域,國外占了84%的份額;而高端的汽車行業國外公司占了90%的市場。
國產機器人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搬運、碼垛、上下料方面,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附加值偏低。盡管中國機器人市場供需雙旺,相當一部分機器人企業仍處于虧損狀態。
左世全認為,國產機器人質量可靠性不高是一個主要的原因,“有些產品做出來了,但是可靠性和滿意度與國外差距比較大。比如,系統集成商為了保證穩定性和可靠性,在汽車自動化焊接方面不敢輕易使用國產機器人。”
這導致自主品牌機器人無法盡快投入市場,甚至有成功應用經驗的產品也難以推廣。缺乏高端產品,用戶認可度低,國產機器人的應用舉步維艱。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核心零部件上的短板。從結構上看,工業機器人主要由本體、伺服電機、關節減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組成。目前,除本體外的三大關鍵部件中,減速器和伺服電機基本被國外公司壟斷,國內機器人整機制造企業在關鍵部件配套方面嚴重受制于人,基本沒有議價能力,以致整機制造成本與進口整機倒掛。
以占機器人整機成本最高的減速器為例,目前精密減速器市場大半被日本企業占據,中國在精密減速器國產化方面雖出現了一批企業,但在2015年,依舊有75%的精密減速器從日本進口。在伺服電機方面,國內公司的整體份額低于10%;在驅動器上同樣如此:國內80%的驅動器需要從歐美和日本進口。
由于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分別占機器人整機成本的35%、25%、15%,導致中國機器人企業生產成本畸高。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的機器人企業已將重點瞄向中國,伴隨著制造業機器換人的推進,四大家族在長三角、珠三角紛紛搶灘布局。更多最新市場調研報告,投資分析報告,,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