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聽到機器人理財,或者智能理財都想到了什么?是有一個很聰明的“大白”在幫我炒股嗎?
它會幫我判斷哪只基金會漲,告訴我買入,跌之前再提醒我賣出嗎?還是我直接把錢給它,讓它去幫我買產品呢?有的機器人說可以保證收益,它真的靠譜么?會不會卷著我的錢跑了?
機器人理財,也叫智能投顧,即智能投資顧問,是利用大數據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根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水平、預期收益目標以及資金流現狀等信息,運用一系列統計學和概率學的算法,將可投資的資產進行組合,為用戶提供一份“最優解”作為參考。
在代替人工幫你理財這件事上,理財是具備很多優勢的。
第一,真正的分散投資,選擇最優。
這雖然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機構的投資顧問也說自己在幫助客人做分散投資,但事實上,他們只是在自己公司的在架產品里,給客戶做所謂的“資產配置”。
而真正的理財,應該是不受機構的局限,從整個市場中,幫助客戶在戰略上分散配置,在戰術上選則最優。
早年我們都是去家附近的超市買日常用品,因為看得見、摸得著、還有導購給您介紹;但現在,將商品資源全部平鋪出來,大家開始樂于接受足不出戶的,在所有商品中,選擇性價比最高的那一個。
同樣,機器人理財,也無疑是投資資源更加豐富的“產品篩選器”。
第二,成本更低、更客觀。
理財機器人不需要實體經營場所,隨著用戶的不斷增多,機器人理財的成本會越來越趨近于零,而低成本,對于投資者來說,這無疑是件好事。
對于傳統的理財師而言,客戶的增多就意味著成本的增加,同時伴隨著服務質量的下降,畢竟理財師不可能24小時工作,不休息地分析市場,挑選產品。但機器人可以。
同時,在追蹤客戶投資表現的過程中,理財機器人給出的調整建議完全基于市場的數據分析,追求最優的風險收益比,從利益的角度來講,機器人是跟你站在一起的。
而傳統理財師給出的建議是否客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職業道德。他建議你的“落袋為安”、“調整持倉”,可能并非出于客觀分析,而是基于他個人的“業績需求”,換句話說,理財師的利益和投資者的利益,很可能是不一致的。
因為只有客戶頻繁交易,理財師才可以賺到錢。所以相對來講,機器人理財的建議,更客觀,更可信。
第三、適用的客戶范圍更加廣泛。
目前在中國,私人銀行客戶的門檻通常是600萬人民幣甚至更高,即便如此,中國私人銀行的所提供的服務,與發達市場相比,也是非常局限的。
一般銀行貴賓客戶的標準是50萬人民幣,得到也無非只是一些簡單的業務幫助和提醒服務,服務于他們的理財經理,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從業年限不到5年,根本談不上資深和專業。
如果投資者家庭的可投資資產低于50萬,那么基本上是得不到專業的理財服務的。原因很簡單,機構需要盈利,要考量運營成本,去選擇客戶群體。
而理財機器人,對于客戶群體的資金要求,則顯得“包容”得多。它不會“見人下菜碟”,依據客戶的資金量,選擇提供不同的服務。
它能做的,是把所有市場數據進行一個非常理性的判斷,基于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給出一個“最優解”。
它既不會在市場特別瘋狂的時候帶領你沖進去,也不會在市場特別低迷的時候過度恐慌。在投資決策上,它可以做到一視同仁,戰勝人性。
中國的投資者普遍理念不成熟,他們對高回報的追求,對小道消息的熱衷,對各種機構的不信任,交雜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自己主動管理,以回報論輸贏的投資習慣。
雖然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機器人理財的優勢,但目前的市場,還需要一個接受和信任的過程。
而且投資理財,本身也是千人千面的事情,個體差異之大,也需要在借助機器人優勢的基礎上,適當地添加真人顧問的指導與解讀。
現在市場上有些機構,打著“機器人理財”的概念做幌子,聲稱可以保證回報、代客理財;或者給出的投資建議,最終都會落在和自身機構有合作的金融產品上,這類“機器人”,一定要小心。
如何判斷理財機器人靠不靠譜?除了技術層面,大家需要把握住一個核心點,就是它“賣不賣理財產品”,脫離理財產品銷售,才能做到客觀,我們才能信任。更多最新,行業分析,調查報告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