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布局中的重要性。“綠色”是企業追求和踐行的生產方式,也是百姓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是林豐水茂的城市,也是明凈富庶的鄉村;是近在眼前的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干凈土壤,也是極目可見的大好河山——
“很多地方干部沒有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財富,一些地區生態破壞情況突出;煤化工、電解鋁、火電等產業在產業環境風險控制方面措施不多,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這是中央環保督察組向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反饋的內容。
“推動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是中央環保督察制度的重要特點。截至目前,首批被督察的8省區有3400多人被問責,剛剛啟動的第二批督察已約談問責275人。
中央環保督察的扎實推進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一個縮影。伴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出臺,生態文明體制“1+6”改革方案提出,中央環保督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試點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力有序有效展開,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改革要啃“硬骨頭”
“隨著改革不斷推進,對利益關系的觸及將越來越深……”兩年多前,中央深改組的第一次會議就明確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將面對的壓力和挑戰。
開弓沒有回頭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央深改組的統一部署下,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堅冰正在被打破。
從渤海灣溢油污染到常州外國語學校土壤污染,公共生態環境損害未得到足額賠償,受損的生態環境未得到及時修復,多年形成的“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埋單”的困局如何破解?
日前,貴州省宣布率先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根據部署,吉林、江蘇、山東、湖南等省市的實施方案也將陸續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使違法企業承擔應有的賠償責任,使受損的生態環境得到及時的修復。”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說。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的重要任務。這一制度的試水,將為破解多年以來“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埋單”的困局提供解決方案。
以“保發展”為名,行地方干預之實,一直是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工作中的突出問題。“關鍵要理順環保系統省市縣三級關系,理順環保部門與所屬地黨委政府之間責任關系。”環保部地方環保垂直管理工作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玉軍說。
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垂改要動體制、動機構、動人員,是對地方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一項根本性改革。”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說。這次改革將涉及監測、監察、執法、許可等制度的重構,牽一發而動全身。
從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到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再到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每項改革的推進,都需要敢為人先的勇氣和能啃“硬骨頭”的智慧。
推進要有硬措施
“全面深化改革頭3年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3年,今年要力爭把改革的主體框架搭建起來”……
2016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二十次會議,檢視改革進程,對改革階段性任務作出最新部署。
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有了部署就要不折不扣地加快落實。截至10月24日,全國1436個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站已交接完成1324個,完成率達92%。全國城市站運維交接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
實施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事權上收,是黨中央、國務院就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是落實《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重要內容。對此,各地環保部門高度重視,與運維公司通力合作,分解任務,落實責任,明確時限。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各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舉措落地勢如破竹。
在四川,6月1日起,被納入四川“三江”流域水生態補償的嘉陵江首試新政:若水質超標,上游市縣掏錢補償下游;若水質改善,下游則獎補上游。這個涉及19個市州的升級版生態補償辦法,是“川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內蒙古,耕地紅線劃定在盟市層面有序推進;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被分解到盟市、旗縣;基本草原紅線已完成劃定;林業“四條紅線”(林地和森林、濕地、沙區植被、物種紅線)劃定工作全面啟動,制定了《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總體方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先行先試,綠色富區、綠色惠民的文明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在貴州,從“GDP掛帥”到“環保問政”,再到“綠色政績”,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在步步推進。他們率先在全國出臺了首部省級層面上的地方性法規《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率先在全國設置環保法庭,率先在全國開展第一例由檢察機關起訴行政執法機關的環境保護行政公益訴訟……多層次、寬領域推開的各項改革,讓生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
落實貴在獲得感
“把改革落準落細落實,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七次會議上強調。
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讓人民群眾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這里的山很綠。森林覆蓋率高達65.95%,連續多年領跑全國;這里的水很清。12條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97.8%,Ⅰ—Ⅲ類水質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個百分點;這里的空氣可以任性深呼吸。所有設區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5個百分點;這里的人長壽。全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5.8歲,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3歲……在福建,從生態省到全國首個生態文明示范區,先行先試不斷取得新進展。
10月19日,贛粵兩省簽署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標志著我國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取得重大進展。東江源的生態保護,凝聚著江西人民長久的付出與堅持。僅“十二五”以來,尋烏、安遠、定南三縣關閉礦山開采、有色冶煉等污染企業202家,拒絕750多個外來項目。目前,東江平均三級以上水質達88%,有力保障了下游地區飲水安全。據介紹,江西在全國率先實行全境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成為欠發達地區生態補償資金籌集力度最大的省份。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者浪鄉者煙村之東,有一片曾被當地村民向來稱為“鳥不拉屎”的地方,以前土層裸露,植被稀少,但現在漫山遍野種上了西南樺,高度已有10米上下。憑借碳匯造林項目的實施,當地村民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把荒蕪多年的山嶺變成“綠色聚寶盆”……
新理念,新實踐,新時代。推進綠色發展,美麗中國正在譜寫新的篇章。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