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15年食用菌市場狀況可以看出,整個市場處于需求旺盛、價位不斷攀升的態勢,也就是說,食用菌市場處于上升境況,所以,菇農效益較好,經營者信心十足。發布顯示,2016年,大部分品種的鮮貨價格,較2015年上升80%以上,有的品種甚至超過100%,如雙孢菇產地價格較2008年上漲200%。2016年的食用菌市場行情將仍然看好,主要原因:
一是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的收入水平越來越高,對食品的需求日益提高。人們對綠色食品如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消費需求日益旺盛,此類食品的營業額一直保持較強的增長勢頭。食用菌是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強身健體的理想食品,也是我們人類的三大食物之一,同時它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人民公認的高營養保健食品。食用菌生產既可變廢為寶,又可綜合開發利用,具有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食用菌產品不僅行銷于國內各大市場,而且還暢銷于國際。
二是我國食用菌行業發展態勢明顯,主要體現在連鎖經營、品牌培育、技術創新、管理科學化為代表的現代食品企業,逐步替代傳統食用菌業的隨意性生產、單店作坊式、人為經驗生產型,快步向產業化、集團化、連鎖化和現代化邁進,現代科學技術、科學的經營管理、現代營養理念在食用菌行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
三是從國家政策和社會大環境來看,食用菌已經到了發展的黃金時期。由于食用菌栽培技術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解決勞動就業方面有著非常重要作用,而目前解決勞動就業問題是各級政府為民謀利的主要體現和政策取向。
四是食用菌業還能帶動畜牧業、種植業的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行業,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做用,所以國家在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方面給予了大力傾斜。
五是在市場方面,中國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逐步城市化,原有城市人口的消費能力逐步增強,由于人口眾多和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在“民以食為天”“綠色健康飲食”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消費市場。
六是食用菌生產中,技術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相對于大田作物的生產,菇農對食用菌生產技術的掌握還需不斷得到提高,技術與品種一樣,一直制約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影響著食用菌產量。
行情上漲也要冷靜思考
食用菌生產形勢一片大好,行情不斷看漲,虎年將迎來一個大發展是毋庸置疑的,但筆者也不得不提醒廣大菇農朋友,在再好的發展勢頭面前也要冷靜思考,不可盲目跟風,其原因一是預防一哄而起,“突破性發展”,二是食用菌生產技術并不是一學就會,就是已熟練掌握技術要領也要靈活運用,三是菌種菌需物質是否配套,特別是菌株的選擇是否適應當地氣候非常重要,四是氣候變化反復無常,食用菌生產中要隨時根據情況進行技術調整等。
一是發展食用菌生產要因地制宜,一定要選擇適銷對路的品種。在菌株選擇中,菇農要根據當地資源、氣候等條件,搞好適應性試驗示范,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品種,特別是要注意發展適銷對路的名、特、優新品種。
二是積極推進食用菌產業化進程。當前,食用菌生產多是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產,很不適應大市場、大流通的要求,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食用菌生產產業化的進程。在條件成熟的地方,應積極組建食用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逐步形成“市場+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以市場引導生產,實現食用菌產業化發展運行機制。
三是強化競爭意識,提高產品質量。從生產食用菌培養料開始,到播種、發菌、出菇管理、采菇,以及加工、包裝、儲運、銷售的全過程,都要嚴格遵循無公害的原則進行操作,一定要生產出有競爭優勢的高質量產品,實現食用菌產品有機、綠色、無公害的目標。
四是建立符合市場需要的新技術研究和擴繁體系。各食用菌科研機構和各級菌種廠站、食用菌推廣部門,應圍繞食用菌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產品保鮮、加工、儲運等方面開展研究推廣,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盡快提高食用菌種植戶的科技素質,抓好規范化栽培和標準化生產的示范基地建設。
五是以設施栽培為主,積極推進工廠化生產模式。這種栽培模式雖然投資大、風險大,但利潤高、收入也高,是未來食用菌生產發展的方向。目前,工廠化設施栽培在一些地方異軍突起,有的業主今年建了一個,明年又建一個。工廠化設施栽培最能做到月月日日均衡供應市場,做到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目前工廠化設施栽培的品種有金針菇、杏鮑菇、真姬菇、秀珍菇等,發展前景廣闊。
六是生產上一定要講究一個早字,同時要注意發展反季節生產。如雙孢菇生產,要記著9月5日之前播種最好,再遲也不可晚于9月15日,這樣產量最高,即使價格低一些但有產量在照樣有較好的收益。平菇可以考慮反季節生產,如在7月15日前后出菇的話,也是非常賺錢的,每斤干料利潤絕對不會低于1元。
七是生產中要注意培養料配方一定要合理。品種不同,培養料配方不會一樣;同一品種不同的菌株,其配方也會存有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營養成分和酸堿度上,所以一定要搞好適應性試驗。
食用菌行業生產模式
食用菌行業生產模式,經歷了從傳統農戶種植模式,到企業+傳統農戶種植模式,到目前的工廠化培植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工廠化培植模式將成為行業主流,并將帶動該行業的進一步工業化生產,向大規模工廠化培植方向發展。
1、傳統農戶種植模式
食用菌行業起始于“手工作坊”的生產經營模式,大多數以個體農戶的形式進行種植。該種模式對于個人而言門檻較低。但由于在種植過程中受到溫度、濕度、 光照等自然條件限制, 且生產技術水平較低, 無法實現常年生產和品質保證。
2、企業+傳統農戶種植模式
為解決傳統農戶種植的技術瓶頸,企業+農戶的生產模式逐漸被推廣,由企業提供專業的技術人員向農戶傳授配方定制、培育技術等知識,農戶則為企業提供其所需的食用菌產品。該生產模式一方面解決了傳統農戶種植模式下技術水平不高的缺陷,另一方面為企業節省了用地、廠房建設等大額成本投入。然而,自然條件等外在因素仍無法有效解決,且種植規模受制于農戶用地,導致產量未能取得突破性增長。
3、工廠化培植模式
工廠化培植模式是集工業、農業、科學為一體的生產經營模式。該模式針對食用菌的生產環境等條件, 運用當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廠化集中生產管理的方式, 不僅解決了食用菌季節性生產等限制因素, 為食用菌提供了最佳的生長環境,也顯著提高了食用菌產量和質量。
食用菌行業中,傳統模式的利潤水平與工廠化模式的利潤水平相差甚遠。
傳統模式下,由于栽培技術以及資金門檻低,而且栽培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又得到國家產業、財稅政策的扶持,吸引了大量菇農(傳統農戶種植模式)和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公司+農戶模式)進入,行業整體利潤水平不高。
工廠化培植模式下,具有周年化生產、工藝技術先進、生產效率高、抗風險能力強、營銷渠道好、稅收優惠力度大等優勢,因此保持相對較高的利潤率。總體而言,食用菌行業利潤水平主要由行業內企業數量、食用菌培植技術水平、 單個食用菌生產企業規模、 市場價格預期以及消費者需求等因素決定。 目前,由于我國產業政策和稅收政策的大力扶持、食用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食用菌培植和加工企業進入本行業, 使得市場趨于飽和, 行業利潤率逐漸下降。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