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報道 理財產品是一種面向個人發行的高息投資產品。日媒稱,中國大型銀行的“理財產品”余額正在激增。
據《日本經濟新聞》8月30日報道,截至6月底,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理財業務余額達7178億元,比去年底增長54%。受經濟降溫影響,理財產品無法還本付息的危險性開始顯現。如果理財產品危機爆發,勢必導致本就因企業業績惡化而持續上升的不良貸款進一步增加,會給銀行經營帶來沉重負擔。
報道稱,銀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中國銀行業理財資金余額達9.08萬億元,比去年底的7.1萬億元增長28%。
其中,中國建設銀行理財業務余額達1.0161萬億元,比去年底增長15%,一家就占到整個銀行業的10%。中國工商銀行超過1萬億元,也比去年底的1萬億元多。中國銀行并未公布余額,但其在全國的理財產品推銷點“理財中心”較去年底增加283個,達到5742個,余額較去年底的約7000億元應該有增無減。
為避免理財產品給銀行帶來風險,銀監會3月下旬下發一則規范銀行理財業務的通知。通知要求銀行將理財產品的銷售額控制在總資產的一定比例以下,同時對非標準型理財產品的銷售余額設置上限。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7月取消貸款利率下限,明確擺出加快打擊以理財產品為代表的“影子銀行”的姿態。但人民銀行仍保留存款利率上限。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后,理財產品仍銷售火爆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8月29日,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2013年半年報全部出爐。四大行凈利潤合計同比增長13%,增速較去年同期(14%)出現下滑。這是經濟降溫導致不良貸款增加造成的。四大行不良貸款余額較去年底增加6%,平均不良貸款率為1%,其中,農行貸款的不良率最高,達1.25%。如果今后理財產品無法償還本金的情況越來越多,勢必導致銀行的不良債權增加。
報道指出,銀行不良貸款增加表明中國經濟正在減速。部分公布細節的銀行財報顯示,在上海以南的沿海出口基地,不良貸款正在顯著增加。
在8家香港上市的銀行中,中信銀行的不良率上升最快,不良貸款余額較去年底增加34%,其在長三角地區的不良貸款增加90%。招商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也比去年底增加28%,其在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及海西地區的不良貸款增長30%以上。珠三角及海西地區和長三角一樣,出口型制造業十分發達。
從行業看,不良貸款增加較為明顯的是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在上半年不良貸款余額上升8%的建設銀行,這兩大行業均大幅增長,已占整體余額的68%。工商銀行行長易會滿表示,從地區看,到目前為止,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部分東部沿海地區,并未擴散到中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