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近日召開的中國修船業第45次“斯佩克”會議上獲悉,今年上半年,我國15家主要修船企業修理船(船型 船廠 買賣)舶數量為1773艘,同比下降0.17 % ;完成修船產值51.27 億元,同比下降16.7%。面對不斷惡化的市場環境,一些修船企業負責人直呼“傷不起”。對此,專家表示,加強自救是修船企業目前應對市場“寒冬”的唯一出路。
據了解,上半年,我國大部分修船企業的生產任務嚴重不足是導致修船業產值下降的一大因素。上海一家大型修船企業的負責人表示,該公司上半年平均在修船舶的數量只有10艘左右,產量和產值均出現了明顯下滑。一家位于舟山的修船企業代表告訴記者,該公司上半年的業務量只能滿足三成左右的產能,目前該公司正積極采取措施擴大業務量。
對于產值的下降。與會代表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航運市場仍然低迷,船東的修船需求持續下降,目前主要集中在換板、涂裝(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低附加值的工程上;二是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修船價格繼續走低。此外,勞動力資源短缺、用工成本上漲也給修船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面對困境,一些修船企業負責人在直呼“傷不起”的同時,也提出了應對措施和未來發展計劃。其中,一家位于廣東省的修船企業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加快轉型升級,在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裝備改裝業務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該公司海工業務上半年實現產值占總產值的一半左右。也有修船企業表示,未來將拓展鋼結構等非船領域,以彌補修船業務的不足。
針對修船企業目前面臨的嚴峻形勢,業內專家指出,在國際航運市場尚未出現明顯好轉的情況下,企業應加強自救,從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等方面人手,集中力量開拓市場,力爭熬過這段艱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