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貿易區--簡介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區域性試驗區,上海貿區的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上海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園區)將實施“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模式。
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上海自由貿易區--概念
自由貿易試驗區與傳統的自由貿易區的概念有所不同。所謂“自由貿易區”,是指兩個以上的主權國家或單獨關稅區通過簽署協定,在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基礎上,相互進一步開放市場,分階段取消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改善服務和投資的市場準入條件,從而形成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特定區域。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屬于自由貿易區狹義的概念,指在某一國家或地區境內設立的實行優惠稅收和特殊監管政策的小塊特定區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對說,上海自由貿易區實際上是自由貿易園區,在國際上被稱作小自由貿易區(FTZ),與國內的100多家海關特殊監管區性質相同。
自由貿易試驗區與國內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等的區別在于更優惠的政策、更大的開放度。
上海自由貿易區--地理位置:
外高橋保稅區和外高橋物流園位于長江口與長江第一鎮高橋鎮毗鄰,僅隔一條楊高北路,距離城市副中心五角場不到10公里。到復旦,同濟,第二軍醫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高校本部僅需10——20分鐘;沿著張楊北路開車15公里可直接進入陸家嘴金融區;而到外灘的車程也不到25分鐘。
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毗鄰浦東國際機場,與即將建成的上海迪斯尼樂園大約10——15公里,到上海市區大約50公里。可以走S20外環轉中環進入市區。
洋山保稅港區毗鄰臨港新城,離上海市區大約75公里(路面)+35公里(跨海大橋)共約110公里車程。從市區開往洋山有一段高速,單程大約15元。
上海自由貿易區--地理位置:
外高橋保稅區和外高橋物流園位于長江口與長江第一鎮高橋鎮毗鄰,僅隔一條楊高北路,距離城市副中心五角場不到10公里。到復旦,同濟,第二軍醫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高校本部僅需10——20分鐘;沿著張楊北路開車15公里可直接進入陸家嘴金融區;而到外灘的車程也不到25分鐘。
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毗鄰浦東國際機場,與即將建成的上海迪斯尼樂園大約10——15公里,到上海市區大約50公里。可以走S20外環轉中環進入市區。
洋山保稅港區毗鄰臨港新城,離上海市區大約75公里(路面)+35公里(跨海大橋)共約110公里車程。從市區開往洋山有一段高速,單程大約15元。
上海自由貿易區--建設來源
中國自貿試驗區花落上海并非偶然。
在國務院的期許中,上海自貿區將成為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上海自貿區很可能以“一國之內”自由貿易區的形式出現,它采取特殊的監管政策和優惠稅收,對一國內的轉口貿易、離岸貿易將有極大促進作用。
2013年3月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上海調研期間考察了位于浦東的外高橋保稅區,并表示鼓勵支持上海積極探索,在現有綜合保稅區基礎上,研究如何試點先行在28平方公里內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園區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
據了解,李克強所指28平方公里即為上海綜合保稅區范圍,其中包括2005年與浙江跨區域合作建設的洋山保稅港區、1990年全國第一個封關運作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含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以及2010年9月啟動運營的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
上海口岸服務辦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海口岸外貿貨物吞吐量累計達3.6億噸,同比增長5.9%,上海港繼續保持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地位。外高橋港區完成1536萬標準箱,連續八年蟬聯全國國際船舶吞吐量最高的港區。
上海自由貿易區--政策創新
據了解,《方案》最終將可能落實到金融、貿易、航運等五大領域的開放政策,以及管理、稅收、法規等五個方面的一攬子創新。“自由貿易區對上海未來十年發展意義極其重大,是最大的政策利好。它不是簡單的免稅消費和土地升值問題,而是上海將真正成為東北亞貿易和物流樞紐的契機和平臺。”上海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某高層人士說。
在將迎創新的政策領域中,金融領域試點最惹人關注,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徐權表示,自貿區的試點內容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產品創新等,也涉及一些離岸業務。
而在貿易領域,上海自由貿易區將實施“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新模式,這是較上海綜合保稅區的主要區別。
所謂“一線”,是指國境線,“二線”是指國內市場分界線,也就是自由貿易區的空間分界線。“一線放開,二線管住”正是目前國內各個保稅區探索升級成自由貿易區的主流思路。
創新監管模式提出要將一線監管集中在對人的監管,口岸單位只做必要的檢驗檢疫等工作;特別是海關方面將不再采用批次監管的模式,而采用集中、分類、電子化監管模式。
上海自貿區通過這種模式,可以達到自由貿易區內人與貨物的高效快捷流動。總之,就是簡化手續,降低成本,在自由貿易區實現“境內關外”。
上海自由貿易區--總理考察
在2013年3月底的一次基層考察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正是在這片土地上鼓勵支持上海積極大膽探索,在現有綜合保稅區基礎上,研究如何試點先行,在28平方公里內,建立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
李克強在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要用開放擴大內需,用開放形成倒逼機制,用開放促進新一輪改革。”
作為參加座談會并發言的5位企業代表之一,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總裁王新奎仍記得聽到這番話語時的振奮心情。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他連連稱贊,用開放促改革是一個“高屋建瓴的戰略部署”。
“沒有深圳的開放,哪有80年代的改革?沒有浦東的開放,哪有90年代的改革?”王新奎說。
這位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還記得自己30年前在香港受到的沖擊。在香港中文大學一間普通的小賣店里,他看著琳瑯滿目的貨架,覺得“一輩子都沒見過這么多商品”。當時,封閉了30年后,全國都停留在計劃經濟的僵化步伐中,只有毗鄰香港的深圳蛇口工業區嘗試邁出了開放的步伐。短短幾年,那片面積僅有兩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片現代化高樓拔地而起,并且產生了讓國人為之目眩的財富。
帶著羨慕的心情,1980——1990年間,王新奎不知道去深圳考察、學習了多少次。在之后的時間里,他也不斷體會到“開放”所帶來的變革成果:上世紀90年代,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讓荒蕪的土地變成了國際地位顯赫的金融中心;進入新世紀,加入WTO后的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越戰越勇”,也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他說:“就像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反復強調的那樣,開放本身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紅利”。
在十八大閉幕6天后,李克強就主持召開改革座談會,突出強調“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而在就任總理后的首次基層調研中,他仿佛為民眾翹首以盼的新一輪改革找到了一條明晰的通道——進一步擴大開放。
李克強說:“要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就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改革來擴大開放,讓跨國公司的亞太地區總部能向中國地區轉移,這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機遇。”
他指出:“中國的服務業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并蘊藏著巨大的就業潛力。要發展服務業,還要用開放來倒逼。”
他強調:“中國不能害怕開放,要一步步向前。中國走到了這一步,就該選擇一個新的開放試點。上海完全有條件、有基礎實驗這件事,要用開放促進改革。”
同樣在座談會現場其他幾位代表也在期待綜合保稅區的進一步開放。上海暢聯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裁徐峰精打細算地分析:開放的自由貿易區是個引子,能夠拉動其他消費,帶活整個上海、整個中國的經濟;上海市機械設備成套(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黨委書記嚴錦順則評價說,這對上海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對全國的未來發展也很會帶來示范效應。
在王新奎看來,在28平方公里的綜合保稅區上孕育的這場新一輪開放,不僅可能為其他沿海省份的轉型提供經驗,在國有企業改革、審批制度改革、投資制度改革等方面,都會做出有益的嘗試和推動。
他說:“開放最后留下的,不是一片樓、一座城,而是一種體制的力量。”
這位66歲的老人期待政府能用當年的勇氣和信心來推動新一輪的開放——就像30年前的蛇口一樣。事實上,最初僅有兩平方公里的蛇口不僅在開放中變成了一座現代化城市,它也像是一個小小的支點,撬動了中國持續30年的改革和高速發展。
在上海的座談會上,李克強也提醒與會者,30年前,波瀾壯闊的改革就是由四個經濟特區的沿海開放帶動的。
他說:“現在看來,用開放促進改革,仍然有很大的空間和動力。在這種開放的過程中,改革將釋放巨大的紅利。”
上海自由貿易區--建設意義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是國家戰略,是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這項重大改革是以制度創新為著力點,重在提升軟實力,各項工作影響大、難度高。
中央經濟改革的“試驗田”
自由貿易試驗區或將成為中國主動開放市場,尤其是開放服務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先行者。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上海考察期間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劃定了范圍。李克強表示鼓勵支持上海積極大膽探索,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內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
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主要任務是要探索我國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推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實現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服務全國的發展。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利于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上海將獲得更多制度紅利
對于上海而言,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推行,獲得機會的不僅是貿易領域,對于航運、金融等方面均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1、將使上海突破已有的條框,放寬稅收、外匯使用等優惠政策,有利于跨國公司內部的全球調撥、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在上海注冊開業。
2、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推進將使得海上保險等航運服務業務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解決航運中心建設中金融支持的問題,這將使得上海獲得更多的制度紅利。
3、國務院2012年底批復同意,自2013年1月1日起,經浦東和虹橋國際機場中轉第三國的45個國家外籍旅客將享受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再加上自由貿易區的項目,自貿區將有望成為貿易和購物零關稅的自由港。
4、免稅和自由港將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業,而貿易區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貿易和倉儲物流企業聚集,疊加中國的產業升級。因此,自由貿易區對于物流的集聚效應將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