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紅利的提法
改革開放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有關深化改革的講話,引起了廣泛關注。
廣義上講,我國的“改革紅利”是指國家通過體制變革和機制創新給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帶來的全部有益成果的總和。除改革紅利外,我國另外兩大紅利分別為“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
改革開放30多年,從國家面貌到個人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改革的甜頭已經嘗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發展如何實現轉型,人民如何過上更好生活,改革如何走出“攻堅區”和“深水區”,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人民期盼的熱點。
當此之際,十八大報告把“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寫入大會主題,重申改革開放作為必由之路,強調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表明了執政黨深化改革的決心與意志,贏得了強烈社會共鳴。
在改革開放成為最為廣泛而堅定的社會共識形勢下,執政者更應有清醒的改革自覺,認識到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干可能不犯錯,但要承擔歷史責任。接過歷史接力棒的領導者們,只有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才能引領中國巨輪穿越難關險灘,駛向全面小康的全新發展境界。
未來的改革進程中,問題復雜,頭緒繁多,如何提綱挈領,抓住要害?利益主體多元,利益格局多變,如何理順利益關系,減小改革阻力?改革有風險有挑戰,如何科學探索和實施,既敢闖敢冒又穩妥有序?李克強同志的講話中,釋放出一系列積極信號。
深化改革千頭萬緒,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在全面深化中突出重點、找準突破口,才能收牽一發而動全身、事半功倍之效。調整利益格局,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作文章,在利益預期上作調整,既優化存量又增厚增量,既提高效率又注重公平,才能使所有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改革的探索創新,要與依法治國、法治建設結合起來,既在法律框架內大膽推進,又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規范改革程序,用法制鞏固改革成果,才能使改革步子堅實穩健、不斷推進。
因而,攻堅克難,既需要政治勇氣和膽識,也需要執政智慧和科學謀劃。在新一輪改革熱潮中,處理好全面與重點、增量與存量、效率與公平、改革與法治等重大關系,奮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歷史性突破,改革開放大業將更有生機活力,充分釋放的“改革紅利”也將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一個人。
對于一個人均GDP水平在全球排名接近90名、城市化率水平只有50%多一點的經濟體而言,未來發展的理論空間還是很大,需要做的就是要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提高產出率,這就是所謂“改革紅利”。改革紅利則是從人口紅利中衍生出來的用語,表示中國目前還存在制度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保住改革紅利的前提
堵住“改革黑洞”,保住“改革紅利”
精細管理工程創始人劉先明
2013年1月7日
最近一段時間,多次聽到有人刻意強調“改革是最大紅利”。
“改革是最大紅利”,從字面上去理解,應該包括兩個意思,其一,是指過去的改革,給人們帶來了紅利;其二,是指現在或以后的改革,還將給人們帶來紅利。
看到有人常把“改革是最大紅利”掛在嘴邊,我又想起了中國企業風險管理網、慧聰網2008年1月15日曾轉發過本人撰寫的《改革和創新的失敗常緣于“三方”的錯》一文,此文是本人當時針對一些人盲目為改革唱贊歌、散發錯誤改革輿論而寫的,文中寫道:
在一個創新的過程和成果里,不一定有改革;但是,在一個改革的過程和結果里,通常都伴隨著創新;換句話說:一個改革,實質上,就是一個創新。
創新,有成的,也有敗的;改革,也有成的,也有敗的。失敗的改革和創新,通常緣自“三方”的錯誤,那就是:
一、方向錯誤:改革和創新的方向、出發點、動機,是錯誤的。
二、方案錯誤:改革和創新的方向是對的,但服務和服從于方向的方案,是錯誤的。
三、方法錯誤:改革和創新的方向和方案都是正確的,但執行改革和創新方案的方法,是錯誤的。
2008年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30周年,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為了繼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我國將掀起對改革開放進行系統回顧總結的熱潮。
成功的改革,我們應該總結經驗,進一步發揚光大;錯誤或失誤的改革,我們也應該去總結教訓,以利今后減少和避免“三方”的錯誤。
令人欣慰的是,2012年12月31日,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強調,必須認真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并就此提出了五點意見:
第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
第二,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
第三,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
第四,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必須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
第五,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
不難看出,習近平講的這五點意見,與本人五年前講的改革“三方”論,是一個意思。只不過講的角度不一樣,一個是從“三方”錯誤的角度講,一個是從“三方”正確的角度講。
改革的“三方”正確,廣大老百姓就會獲得相應的“改革紅利”;改革的“三方”不正確,就會形成很多“改革黑洞”,廣大老百姓就難以獲得“改革紅利”,很多老百姓獲得的“改革紅利”,一部分甚至全部會被很多的“改革黑洞”所吞噬。
過去的改革,給人們帶來了紅利,這是不假的,但是,這里的“人們”是不一樣的,獲得的紅利,也是有天壤之別的。
有一少部分人,通過“改革黑洞”,獲得了豐厚的“改革紅利”;在這一部分人中,有的把豐厚的“改革紅利”轉移到國外,去利外國的老百姓去了;有的把豐厚的“改革紅利”,去助深了“改革黑洞”。
有不少人獲得的“改革紅利”,是非常少的,比如,習近平最近考察的河北兩個貧困村,改革給這些村民帶去的紅利,就少得可憐。
還有很多人獲得了一些“改革紅利”,但是,所獲得的有限的“改革紅利”,又都被一些“改革黑洞”所吞噬。
過去的改革,給廣大老百姓帶來了哪些“改革紅利”、多少“改革紅利”?過去的改革,形成了哪些“改革黑洞”,這些“改革黑洞”又吞噬了多少“改革紅利”?老百姓是有切身體會的。
常把“改革是最大紅利”掛在嘴邊的人,別忘了“改革黑洞”。
兩會當激發更大“改革紅利”
“改革紅利,中國最大的紅利”,這是4日《光明日報》兩會特刊一個整版報道的標題。改革無疑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兩會是參政議政、定計定策的重要平臺,“改革議題”自然而然地成為媒體兩會報道中的一個關鍵詞。
如果說我們過去的發展,靠的是人口紅利、開放紅利、資源紅利,那么,當今日中國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復雜的矛盾問題,更需要以改革激發出制度紅利。《光明日報》的報道中,引用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的話說:改革紅利就是制度紅利。所謂“紅利”,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是發展的動力。當此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開局、新一屆中央領導履新之初,改革的話題,怎不引人注目?
新華社一篇題為《兩會將推動中國關鍵領域改革》的報道中,引述黑石集團高級顧問拜倫·韋恩的意見,認為中國推動改革的行動和成效,可能成為今年令國際“吃驚”的十大事件之一。兩會報道中越來越多的國際視角、國際身影也說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而世界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中國的改革,不僅關乎國內,也影響國際。熱議改革的兩會,也因而有了更多“世界意義”。正如《環球時報》報道所言,國外將兩會視為中國新領導人的“一個舞臺”,試圖從中探測中國未來政策的風向。
兩會上,代表委員對改革的思考,也將使改革話題得以延續和深化。十八大報告中莊嚴宣示:“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以來,對改革的頻繁重申,更點燃全社會的激情。從不斷推出的改革舉措,到不斷闡明的改革方法,新的改革開放觀正在成形。兩會對改革的關注、媒體對改革的聚焦,正是面對改革問題時上下同心的共振。
談及兩會的改革議題,香港《大公報》直言:中國改革要啃“硬骨頭”。的確,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過別人上百年的路程;帶領13億人口,完善一個前無古人的新型社會制度。在社會現代化、制度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不斷上升的高層次時代命題前,中國改革已經走入了攻堅克難的深水區。
謀劃未來、議定國是,兩會理當凝聚更多“改革紅利”,這體現在代表委員對“改革方法論”的高度關注上。《新華每日電訊》集納一組有關改革的“兩會好聲音”,其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直言,未來兩三年,是深化改革的“時間窗口”,必須把握住。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紹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車曉端則具體說,要改革,需要搞好頂層設計,協同推進各項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進程中,“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很多媒體,也關注著“摸石頭”的具體策略。實際上,代表委員的意見建議,莫不與改革息息相關。“養老保險應真正發揮養老作用”、“保障房要進得來退得出”……《經濟日報》的報道,讓人看到代表委員和中國人民“信心百倍向未來”。要問信心來自何處,可能正來自于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一個個難關的突破之中。
“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共享型改革期待共建型參與,作為中國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兩會理當成為公眾有序政治參與、為改革建言獻策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