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策略的兩個核心問題:
1)經濟復蘇的持續性及投資參與方式;2)面對高估值的成長股,如何選擇和把握?對于第一個問題,與市場多數預期的“旺季不旺”相比,我們對經濟復蘇的持續性略微樂觀。原因在于:1)八月份社會融資總量超預期,后續影響還將體現;2)八月份的數據已經看到“簡政放權”對基建和制造業投資的影響,這種趨勢不會很快結束;3)從歐美的形勢來看,出口仍可能繼續好轉。
基于此,我們看好九、十月份的行情,并認為九月份收益可能會比十月略好,這就是“金九銀十”。的確,我們認同四季度后半段的行情還具有不確定性,在今年年初市場已經較好的情況下(“虎頭”),靠近年底的行情存在草草收尾的可能性(“蛇尾”),全年是“虎頭蛇尾”。
這種“預期差”帶來的上漲,其結束也仍需要關注可能的“預期差”反向。價格(物價、房價)上漲超預期、復蘇持續性差于預期等均有可能帶來“預期差”的反向,導致市場流動性出現不利變化。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們認為高估值成長股從風險收益比角度已經不具備吸引力,市場風格在四季度出現變化的概率較大。
歷史上板塊性和市場層面的超高估值很難持續兩個季度以上時間。高估值也是目前強勢的傳媒互聯網、電子等板塊繼續獲取超額收益的主要障礙,電子元器件板塊還面臨基本面方面的問題。另外,強勢板塊在四季度和第二年上半年出現反轉是A股較為常見的特征,特別在高估值的情況下,反轉的概率更高。況且這里還沒考慮A股中小盤中大量存在的“偽成長”問題。
我們在同期發表中小市值研究系列報告二《大約在冬季》中以八大標準梳理、篩選了中期持續性更強的成長主題。
操作建議(請參看同期發表的行業比較與配置專題報告):
1)以何種方式參與經濟復蘇帶來的上漲:我們建議以高Beta的金融股(券商、銀行)參與復蘇和改革預期支持的上漲,不建議重倉深周期的板塊,原因:1)銀行估值被壓制較低,有繼續向正常化回歸的空間;券商業務范圍持續拓展,且對市場上漲敏感;2)深周期板塊盈利受益于經濟復蘇的程度很小。
2)成長股的選擇:建議從今年年初至今表現優異的高估值傳媒、電子等板塊逐步轉移倉位,逢低吸納已經有所調整的醫療保健龍頭個股,以及估值還合理的大眾消費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