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2011—2030年期間,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又一重大關鍵轉折時期,將面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工業方面,未來10年,中國將積極應對挑戰,繼續推進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進程;將快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以此引領未來工業的發展;將采用高新技術全面改造和升級傳統工業,中國傳統工業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將全面升級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并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保持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比較優勢;將加快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并以此促進制造業的結構調整與升級;中國區際產業轉移將提速,區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加快。關鍵詞:工業經濟,預測
2011—2030年期間,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又一重大關鍵轉折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經濟能否順利實現轉型升級與健康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而,認清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將要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以及機遇挑戰,預測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情景,展望中國工業經濟發展前景,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建立一個宏觀經濟結構聯立方程模型,對未來20年(2011—2030年)的社會經濟情景進行預測,并以此為基礎較為全面地探討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前景。
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判斷
1、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前三大經濟體之一,但人均水平低,地區、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34.1萬億元,已經超越德國成為第三大經濟體。雖然經濟總量已經在全世界排名第三,但人均GDP只有3745美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不到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1/10。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也很不均衡,2007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為32089元,中部地區人均GDP為14754元,西部地區人均GDP為13186元,東部地區是西部地區的2.43倍;城鄉經濟發展上的差距也進一步拉大,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是農村居民的3.33倍。
2、從整體上看,目前中國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重化工業化的深化發展是中國現階段工業發展的重要特征。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具備了龐大的生產能力,但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2000年以來,中國工業逐漸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段,重化工業化加速發展,電力、鋼鐵、機械設備、汽車、造船、化工、電子、建材等工業成為國民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中國工業經過30年迅速發展,具備了龐大的生產能力,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推動力。1978—2009年期間,工業年均增速達到11.4%,高于GDP9.9%的年均增長率,2000年以來,中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持續翻番,主要工業品產量都位居世界前列。2000—2009年,原煤產量增長了134.8%,化學農藥產量增長了272.7%,水泥產量增長了176.4%,鋼產量增長了342%,汽車產量增長了566%。
但是,必須看到中國工業技術來源過多依賴于國外,缺乏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相對不足,從長期看這必然影響到中國產業的升級和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的提升。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不僅引進國外技術的成本日益提高,而且也越來越難以獲得真正的先進技術。在未來的工業化進程中,現有以技術引進和技術模仿為主的技術供給模式的發展空間日趨狹小,要保持經濟的不斷發展并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轉向以自主創新為主的技術供給模式。
3、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相對缺乏問題非常突出。中國經濟雖然經歷了30年高速增長,但發展方式粗放,導致資源、原材料浪費嚴重,火電供電煤耗、鋼可比能耗、水泥綜合能耗、乙烯綜合能耗都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15%。粗放的經濟方式使得資源、環境代價嚴重,支持能源消費的主體依然是煤炭,更加劇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2000—2009年的8年間,我國的煤炭消耗量翻了一番多,這種局面造成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難以控制。目前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已經超過60億噸,穩居世界前兩位,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溫室氣體排放相對較低的國際談判優勢已不復存在。雖然近年來廢水排放強度和化學需氧量(COD)排放強度逐年下降,但廢水和COD排放總量仍居高位。工業固體廢物排放總量仍然很大。
4、經濟增長過于依賴資本、勞動、土地等有形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投資效率持續快速下降,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待進一步提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的高投入,以及資源的高消耗,以TFP為代表的技術進步貢獻不足30%。2000—2009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為11.2%,而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超過20%(可比價),固定資產投資遠高于GDP的增長率,宏觀投資效率持續下降。
5、經濟發展過于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結構失衡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遠高于GDP增長率,居民收入和消費增長率均低于GDP增長率,資本形成率穩步提高,最終消費率尤其是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2000—2009年期間,資本形成率從35.28%上升至47.7%,最終消費率從62.30%下降至48.0%,其中居民消費率從46.4%下降到35.1%。投資不同于消費,在短期內投資擴張會提高總需求水平,但也會增加新的生產能力。過分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雖然可以實現短期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但是長期內總需求的增長將難以跟上總供給的增長,生產過剩的狀況會日益嚴重,宏觀經濟將會嚴重失衡。
6、中國已經建立起開放型的經濟體系,對外貿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為全球提供大量質優廉價的商品,出口結構也有了極大的改善。2009年中國出口總額已經達到12016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1957億美元,而1980年出口總額僅為181.19億美元,貿易逆差為19億美元。出口結構也有了極大的改善,1980年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占比為49.95%,其中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額占比僅為4.65%,到2009年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占比已經上升到94.7%,其中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額占比為51.8%。
7、中國已達到中等偏下收入國家水平,從消費結構上來看,中國城鄉居民消費已經從過去的“衣”、“食”階段進入“行”、“樂”、“住”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人均GDP年均增速達到8.6%,2009年人均GDP已經達到2.56萬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水平。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343元,2009年為17175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也從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9年的5 153元。從消費結構上來看,中國城鄉居民已經從過去的“衣”、“食”階段進入“行、樂、住”階段。
8、中國處于城市化中期的快速發展階段,城市化進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2000—2009年中國城市化率從36.2%上升到46.6%,平均每年提高約1.2%,每年新增城市人口近2000萬;城區建成面積由2.2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3.81萬平方公里,平均增速為6.1%,城市每年新增建城區面積1741平方公里,而1990—2000年每年新增建城區面積平均為958.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公共設施也有了極大的改善。高速公路、電氣化里程、民航運輸線路長度高速增長。
9、中國已經步入發展型社會新階段,正在經歷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空前機遇和巨大沖擊。目前,中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和發展方式等,都在發生深刻變革,這種變革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活力,也蘊含著深刻的社會矛盾。經濟體制改革引發社會利益關系的重大調整和重組,導致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和社會分化加劇。2007年基尼系數已經高達0.47,2009年該值接近于0.5,城鄉收入差距也由2000年的2.79上升到2009年的3.33。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不到位、基本公共產品短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嚴重不足,對于廣大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程度比較低,城鎮中低收入群體的基本住房保障程度低。
二、203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景預測
(一)模型設定與數據說明
本課題建立了一個宏觀經濟的結構聯立方程模型來對中國未來20年(2011—2030年)的經濟社會狀況進行分析預測,并以本模型為基礎來分析不同情境假設下,中國經濟發展、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的發展趨勢。該模型包含32個變量,其中24個內生變量,8個外生變量。模型包括生產模塊(5個方程),收入和消費模塊(4個方程),投資模塊(8個方程),政府模塊(2個方程),貿易模塊(2個方程),資源和環境模塊(2個方程)。模型的樣本區間為1978年到2009年。對于人口的預測,本文采用綜合計算了2001—2005年中國的嬰兒出生率,各年齡段的存活率和死亡率,建立LESLIE矩陣來對人口進行預測。本文使用EViews6.0對所建立的模型進行估計,并用軟件中的情境分析功能來研究不同的情境假設下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前景。雖然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規模不大,但也包括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部門,盡可能地體現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各部門的聯系,該模型可以較為準確地把握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大致趨勢。
在數據處理上,本文對某些序列個別年份的缺失或異常值進行了處理,關于投資和資本存量的數據本文參考了單豪杰(2008)所發表論文中的數據,其余數據均來源于中經數據網宏觀年度數據庫,文章對三大產業產值,GDP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資本存量,收入和消費序列,科研經費(該序列用CPI進行調整)都以1990年為基期進行了價格調整。其余序列由于缺乏相關的價格指數,則以名義值進行計算。
我們分三種情形對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進行了預測,第一種情形是粗放增長情景,延續目前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下對未來經濟的經濟增長的預測;第二種情形是集約發展情景,基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發生了很大改變,經濟增長質量顯著提高,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貢獻率提高到45%的情景;第三種情形是科技進步主導增長情景,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55%。本文認為第二種情景即集約增長情景,在國家大力推進增長方式轉變的情形下實現的可能性較大。
(二)情景預測
1、2010—2030年期間,中國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老齡化問題將日益突出,并將在2013年左右迎來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將不再延續。2024年人口達到高峰,為14.2億人左右。2010—2030年期間,老齡化的問題將日益突顯,老年撫養比和總撫養比都顯著上升,人口的經濟負擔加重。2013年勞動人口數量(15—64歲)將達到高峰,為9.26億人,隨后將逐年下降,2030年勞動人口數量將下降至8.36億人,人口紅利將不再延續。

2、2010—2030年期間,城市化率還將顯著提高,但城市化的速度將逐漸放緩。主要研究機構預測表明,2010—2015年期間,中國仍處于城市化的加速階段,但在2015年左右高速城市化過程將結束,此期間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到2015年達到53%左右。2016—2030期間,城市化的速度將逐步放緩,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8個百分點左右,203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5%左右。2030年以后,城市化的速度還將進一步放緩(表2)。

3、2010—2030年期間,中國經濟仍將經歷較快增長。GDP增速將逐漸放緩,增長質量將顯著改善。未來的20年里,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將逐漸減小,經濟增長將更依賴于內需的增長。在集約增長情景中,2011—2030年期間GDP年均增長率為6.7%,其中2011—2015年期間年均GDP增長率為8.8%,2016—2020年期間年均增長率為7.2%,2021—2030年期間年均增長率為5.5%。

4、中國將在2020年前后基本實現工業化,在2030年完成工業化進程。從產業結構整體趨勢來看,2011—2030年期間,第一、第二產業占比將持續下滑,預計第一產業將下降3個百分點左右,第二產業將下降10個百分點左右;第三產業占比將持續上升,預計將上升13個百分點。其中,2011—2020年期間,第三產業將逐漸接替第二產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到2020年,第一產業的占比將下降到6.0%,第二產業的占比將下降至46.3%,第三產業的占比將超過第二產業升至47.7%,人均GDP達到7640美元(2008年美元價),城市化率達到57%,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2021—2030年期間,第一、第二產業比重還將進一步下降,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繼續上升,并在2024年超過50%。2030年,第一產業下降到5.1%,第二產業下降到40.9%,第三產業占比將達到54.0%,人均GDP達到13000美元(2008年美元價),城市化率達到65%,中國將完成工業化進程。

5、2010—2030年期間,中國人均GDP將持續較快增長,將在2030年步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持續較快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在未來20年里,中國居民收入將持續快速上升,2030年人均GDP將在13000美元左右(集約發展情景,2008年美元價),屆時將步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按照2006年世界銀行標淮,人均收入超過10726美元便達到高收入國家標準)。2011—2030年,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持續較快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將升級,在汽車、醫療保健、住宅、教育、文化娛樂、旅游和服務上的消費支出將顯著增加,這些消費品種在消費中的占比也將明顯提高。尤其是汽車消費,在未來的10—15年里需求將高速增長,擁有汽車的家庭將大幅上升,預計2020年城鎮居民每百戶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0輛,2030年將進一步上升至85輛。農村的消費方式也將逐漸向城市靠攏。
三、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的國際環境
1、全球經濟仍將持續增長,到2030年全球經濟規模將翻一番,世界經濟格局加速調整,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的收入不平等可能會更加嚴重。當前,國際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發展及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從長期趨勢來看,世界經濟仍會持續增長,到2030年,全球經濟規模將翻一番,經濟增長將越來越多地由發展中國家推動。全球化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金融一體化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將繼續加強,新技術將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全球貿易比重進一步提高。經濟的全球化將帶來更為嚴峻的挑戰,經濟增長及一體化可能導致全球的結構失衡,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的收入不平等可能會更加嚴重。
2、世界人口持續增長,人口趨勢將成為未來世界形勢變化的主要推動力之一。世界人口將持續增長,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快于發達國家。人類預期壽命增加5年左右,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突出,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隨著經濟的增長,全球性貧困人口將大大減少。
3、全球發展覺醒,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已是世界經濟的增長引擎,對全球資源、技術和世界市場的爭奪更為激烈。2000年以來,新興經濟體整體的增長率達到7%,成為世界重要的增長極。從整體上看,未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超過發達國家,亞洲率先走向崛起,新興大國高速發展,國際關系的重心正在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亞太地區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未來持續發展的能力,將推動世界經濟格局及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變革,未來世界政治多極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相互合作是國際政治未來的基本模式。與此同時,對全球資源、技術和世界市場的爭奪更為激烈。
4、全球能源消費持續增長,世界能源供需平衡趨緊,能源可持續發展要求急迫。當前世界能源結構仍然以化石能源為主,石油仍然保持了第一的位置,形成了油、煤、氣三分天下,輔以核電和水電的基本格局。世界能源價格以石油價格為代表,國際油價的巨大波動,說明世界能源供需平衡十分脆弱。目前發達國家擁有全球最多的能源基礎設施,占有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份額,隨著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不斷上升,全球能源消費格局將在預測期內發生改變,到2030年能源短缺和需求壓力嚴峻,傳統能源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國際能源供需形勢說明,中國難以依靠國際資源,大規模用油氣替代煤炭,重復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石油化道路。在全世界范圍里,向節能型發展道路轉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是解決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的唯一途徑。
5、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惡化將對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全球水資源匱乏、環境惡化趨勢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全球在嚴重缺水的壓力下生活的人口不斷增加,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全球生物多樣性損失嚴重,生態系統將繼續遭到破壞,地球上的物種也將持續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顯著增加,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全球變暖有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人類將遭受更多的暴風雨、颶風、龍卷風的侵襲,并頻繁地遭遇嚴重旱災和洪災,氣候變化議題正在改變整個世界。
全球經濟增長和全球化帶來的收益可能會被它們帶來的環境負效應所抵消。盡管技術進步使得擴展和加強對稀缺全球資源的利用成為可能,但生產的增加會擴大跨國污染,一國的決策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全球環境威脅將要求更多的多邊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控制傳染病、保存海洋漁業等突出的全球問題,并迅速催生與此相對的新能源、環境、氣候等新技術、新的經濟領域和產業群。
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
1、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人口紅利的消退,人口老齡化導致儲蓄率下降,投資的高速增長難以為繼,這些都將會使傳統發展模式下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持續減弱。根據我們的測算,如果按目前的增長模式和發展趨勢,未來中國工業經濟增速將快速下滑,因而,必須大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內生集約式增長,減緩未來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率快速下滑的局面。
2、中國整體環境已進入復雜結構性、壓縮性、復合性、區域性環境污染新階段,環境、生態承載能力將面臨嚴峻挑戰。中國現階段生態破壞、環境污染、人口眾多所帶來的問題,已經表現得非常突出,生態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根本扭轉,國家生態屏障地區的脆弱環境狀況已經接近極限。中國整體環境已進入復雜結構性、壓縮性、復合性、區域性環境污染新階段,2010—2030年期間,中國將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還將帶來巨大的污染物、溫室氣體排放壓力,生態和環境承載力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按照目前發展模式及發展趨勢,單位產值溫室氣體排放將難以下降到哥本哈根承諾的水平(2030年只能在2008的基礎上下降13%)。必須切實大力推進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集約式增長,才能推動單位GDP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大幅下降。我們預測,在轉變增長方式實現集約式增長以后,2030年單位GDP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在2008年的基礎上下降29.3%。
3、2010—2030年期間,中國將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在這一階段,資源、能源約束問題將更為突出。2010—2030年期間,中國將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在這一階段,化工、冶金、金屬制品、建材、電力等原材料生產和初級加工為特征的工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從而帶動能源、資源的大量消耗。按照原有粗放式增長模式及發展趨勢,單位GDP能源消耗量將下降緩慢,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將繼續快速增長,2030年的能源消耗總量將達到2008年能源消耗總量的3倍,中國能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將進一步提高。切實大力推進增長方式的轉變,可以在未來實現單位GDP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下降,2030年單位能源消耗與2008年相比將下降51.3%。
4、中國面臨嚴峻的外部競爭形勢。傳統出口優勢領域面臨后發國家的追趕,低成本優勢面臨挑戰;在先進技術產品領域,中國將面臨發達國家科技優勢的競爭壓力。同時,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成為國際社會共識中國將承擔比較重的減排任務,這也將對中國的發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壓力。隨著勞動力、環境成本的提高,在傳統出口優勢領域將面臨后發國家的追趕,低成本優勢將逐漸散失;碳關稅的開征還將進一步削弱中國在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發達國家借助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技術上的優勢,實施再工業化,將在生產制造環節對中國制造業產生較大的沖擊;而在先進技術產品領域的競爭中,中國將面臨發達國家科技優勢的競爭壓力。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遠未完成,仍處于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茲曲線”的上升階段,減排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的發展形成壓力。
5、中國科學技術研究基礎和研究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創新能力和創新體制還遠不能適應新科技革命的挑戰,給我們試圖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了許多困難。現階段中國科技水平仍遠落后于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基礎研究相對薄弱,原始科學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在新能源、清潔生產、新材料、信息技術、生命科技等新興領域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為中國在未來20年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實現科技趕超帶來很大的困難。科技管理體制和創新體制也遠不能適應新科技革命的挑戰:科技管理體制上多頭管理、部門分割、職能交叉問題嚴重,有限的科技資源由多個政府部門分管,協調困難,并造成科技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重復浪費;科研機構管理僵化,行政管理色彩過濃,不利于創新思維形成和優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科研公共平臺建設落后,科技設備、科技文獻和科技數據沒有實現有效共享,導致國家科技資源浪費比較嚴重;缺乏有效培養、造就和吸引創新型人才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五、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前景
未來的10年里,中國仍將處于快速工業化、快速城鎮化和工業現代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在這期間,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仍然是推動中國經濟較快增長的重要力量;戰略性新興產業將逐漸成為推動工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傳統產業在高新技術的改造下將全面升級,產品結構將不斷提升,改造升級后的傳統產業仍將會以較快速度增長;“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精致制造”將成為中國工業發展的重要特征。
(一)未來10年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進程中,工業仍然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從全國來看,中國剛進入工業化后期的前半段,未來10年,中國仍將處于快速工業化進程中,工業仍然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重化工業化仍將深化發展,到2020年左右,中國將基本完成工業化進程。但是從區域來看,目前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剛步人工業化中期的前半階段,東部地區已經步人工業化后期的后半段。未來10年,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將加速,重化工業化將是這一階段的重要特點,在2020年前后,中部、西部地區將先后進入工業化后期,2030年前后,中、西部地區將先后完成工業化進程。東部地區將在未來5年內基本完成工業化進程,逐漸進入后工業化時代,此后東部地區的工業發展主要體現在工業現代化進程上。值得注意的是,東部沿海地區呈現“再重工業化”趨勢,新一輪重工業化靠近沿海、靠近終端市場,這是因為,鐵礦石、原油等原材料的進口,以及鋼鐵、大型機械設備、船舶等產品主要依賴水運,為降低運輸成本,鋼鐵、石化、造船、機械設備等產業方面的投資在上海、廣東地區猛增,并在裝備方面體現出大型化、現代化程度高的特征(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2010)。
近年來,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中國工業現代化的水平也逐步提高。現在中國有些工業行業的現代化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大量現代化的大型工業企業,但是工業現代化的總體水平還相對較低,主要工業行業的現代化水平離國際先進水平依然有巨大的差距。在中國工業現代化進程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尤其是工業技術來源過多依賴國外、研發投入不夠、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現代化水平提升的關鍵f陳佳貴、黃群慧等,2009)。未來10年,中國工業進一步發展的核心是在進一步加快工業化步伐過程中積極推進工業現代化進程,以提高工業現代化水平來促進工業化進程向高級階段發展。這一時期,中國工業現代化進程速度將加快。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快速發展,并引領未來中國工業的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成為潛力巨大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今后—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科技發展的重大戰略。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2010年10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領域。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是“十二五”期間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諸多有利條件,也面臨極嚴峻挑戰。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近年來,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部分領域產業規模已居世界前列;部分領域先后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在一些重要領域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部分領域涌現出一批高速成長的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群;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呈現出積聚發展的態勢,初步形成了若干集群和產業積聚區。這些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此外,巨大的市場需求和低成本也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較優勢。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少,與國際領先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有利于新技術產品進入市場的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支持創新創業的投融資和財稅政策、體制機制不完善等突出問題。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著技術、市場和組織(勝出企業)等方面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以及由此帶來的風險,尤其應當注意選擇特定技術、特定產品和特定企業進行重點培育的方式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未來10年,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培育和發展政策的支持下,在日益完善的市場機制引導下,能克服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迎來高速發展,并引領中國工業未來的發展。
(三)傳統工業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高新技術改造下,傳統工業將全面升級
未來10年,中國經濟將維持快速度發展的勢頭,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仍將以快速進行,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將提速,對于原材料、能源的需求量仍將大幅上升,鋼鐵、化工、水泥、有色金屬等傳統原材料工業仍然具有很大發展空間。目前,以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為特征的原材料工業的快速發展,給中國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然而,中國巨大的原材料工業產品需求及其增長不可能主要依靠進口解決,中國原材料工業發展中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問題不能以不發展重化工業的方式解決,而是需要依賴于更發達的工業生產能力和更先進的工業技術水平(金碚,2010)。中國將通過采用先進節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全面改造傳統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大幅度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通過采用新材料、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性能與附加值。
未來10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和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將持續快速增長,收入分配趨于平衡,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將顯著縮小,居民生活水平將有大幅度的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意味著對于消費品的質量、產品的個性化、安全性、便捷性等等都有更高的要求,傳統消費品將不斷升級。收入分配趨于平衡,意味著中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中、西部地區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將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會把更多的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這些都會使得傳統消費品工業需求規模仍將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消費品工業,將在綠色制造、清潔生產以及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改造下完成全面升級。
未來10年,傳統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消費品工業的全面升級和發展,給傳統裝備制造業帶來了很大發展空間,也給傳統裝備制造業的全面升級提出了內在要求。傳統裝備制造業將在吸取信息技術、新材料、機械、電子、綠色制造以及現代管理等高技術成果,并將其優化繼承綜合應用于產品設計、制造、檢測、管理、銷售、使用、服務的制造全過程,為傳統工業提供用于柔性制造、綠色制造和精益制造的新一代技術裝備。
(四)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仍將長期存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全面升級
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仍將長期存在。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2009年中國人口總數為13.3億人,其中第一產業年末從業人數2.97億人,占整個從業人數的38%。預計2015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3.8億人,其中勞動人口9.23億人;2020年人口總數將達到14.1億人,其中勞動人口為8.91億人;未來10年,仍將有大量農業人口轉為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目前,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但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還很低。未來10年里,依然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資源,除此之外,豐富的原材料資源、上游供應商的有效供應鏈、產品品質的不斷提高和保證、協調產品開發的能力和30年改革開放中基礎建設所形成的物流能力,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大量出口企業賴以生存和競爭的得天獨厚的能力,已經形成并在未來10年將繼續保持世界領先的總體優勢(朱為眾,2009)。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教育水平、培訓水平的提高可以把現有的經濟潛力和勞動力質量進一步加以提升,將為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保持競爭優勢提供進一步的支撐。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中國不只是世界工廠,還將逐漸成為世界的消費中心,這將為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和保持競爭優勢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
未來10年,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面臨持續、全面升級:將采用先進制造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和綠色制造技術全面改造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將更為注重新產品的開發和設計,提高產品的檔次;更為注重品牌的培育,更為注重渠道優勢的培育;將更加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人才培養,尤其是注重技術工人的培養。未來,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全面改造升級,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將全面提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抵消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沖擊。未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全面的升級不只是體現在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內的全面升級,還表現在高新技術產業鏈上的勞動密集環節的快速增長。
(五)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加深,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將快速發展,將促進制造業的結構調整與升級
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制造和服務開始出現融合的勢頭,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加速。未來10年,隨著工業化進程和工業現代化進程的深化發展,中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加深。隨著大規模生產日漸普遍,單純制造過程已經不再能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只有更多的服務滲透的生產過程才能獲得競爭上的優勢。現代制造企業的生產和服務功能日趨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制造業高度發展呈現出服務化的新傾向。信息服務、研發服務、營銷服務、融資服務、技術支持服務、物流服務等和生產過程結合得日益緊密,制造和服務相互滲透融合進一步增強。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企業對“顧客滿意”重要性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不再僅僅關注產品的生產,而是涉及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市場調查、產品開發或改進、生產制造、銷售、售后服務、產品的報廢、解體和回收。服務環節在制造業價值鏈的作用將越來越大(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2010)。
未來10年,隨著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加深,中國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將快速發展,并促進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可以推動中國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戰略從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的靜態比較優勢模式向發揮人力資源綜合優勢和培育人力資本的動態競爭優勢模式轉變,逐步進入和占領國際產業鏈的中高端環節,獲取更多比較利益。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高水平的生產性服務中間投入,不斷挖掘經濟效率提高的源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會加快現代信息技術成果的應用,促進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發展市場,還具有開發市場需求的功能,對于企業開展技術進步和創新活動具有重要影響。現代制造業已經廣泛融人研發、產品設計、品牌策劃等生產性服務業成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將對制造業技術進步和創新產生直接的重要作用。
(六)區際產業轉移將提速,區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加快
金融危機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的制造業,面臨生產要素價格上漲以及資源、能源短缺和高能耗的影響,產業轉移壓力明顯加大,市場機制推動的產業轉移開始明顯增加。未來10年,沿海地區土地、能源、勞動力和生態環保等成本仍將快速攀升,企業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將加速進行。未來的產業轉移將呈現以下幾個特征:一是產業轉移投資規模巨大,據有關方面測算,到2010年,僅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將達到14000億元左右。二是轉移領域不斷拓寬,產業層次也在不斷提高。從以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為主,逐漸向資本密集型乃至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轉化。三是由原來的單個項目、單個企業的零散遷移,轉變為企業“抱團”的、產業集群式的整體性轉移。四是交通運輸條件較好、政府效率高和投資環境好的中西部省市,在吸引產業轉移方面明顯占優勢(李平、石碧華,2010)。
未來,區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將加快。區域合作的領域和內容都會不斷拓展和深化,區域合作將取得實質性進展,重點區域的一體化進程將不斷加快。區域合作機制將逐步完善,更有利于協調合作主體的利益訴求,形成多層次、多區域的區域協調合作機制。區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將更有利于產業在區域之間的分工和協作。
參考文獻:
①陳佳貴、黃群慧等:《中國工業化報告(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②金碚:《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工業》,《中國工業經濟》2010年第7期。
③李平、石碧華:《十一五”國家區域政策的成效“十二五”區域規劃與政策的建議》,《發展研究》2010年第7期。
④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十二五”時期河南省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研究》,載《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⑤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2009世界制造業重點行業發展動態》,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⑥朱為眾:《脫離國情的勞動密集產業轉型》,《新財富》2009年第8期。
作者簡介:
作者李平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研究員;江飛濤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市場投資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王宏偉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技術經濟理論方法室主任、副研究員;鞏書心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