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量變到質變,歷經20年的過渡期,以互聯網文明為核心,人類邁入空間文明時代,中國也正在構筑無紙化、非現場交易、非接觸為核心特點的空間文明體系。
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從未像今天這樣發生著重大變化,在不知不覺中,人類正邁入新的文明時代——空間文明時代。與此同時,中國結束了30年重化工業的高速增長,進入經濟結構轉型的戰略時期。
新時代 新變化
人類文明的演進經歷了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現在正進入空間文明。大陸文明的標志是農業文明和冷兵器,海洋文明的標志是工業化和熱核武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以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為基礎,人類向空間文明過渡。之所以稱之為過渡期,是因為人類雖然有電腦、手機和互聯網,但是仍在“穿新鞋,走老路”,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和方法。兩年前,量變已經走向質變,人類開始進入空間文明時代。
這是近100多年來,人類社會最為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歷的最為重大的事件,中國也正在構筑無紙化、非現場交易、非接觸為核心特點的空間文明體系。
變化至少體現在以下方面:
1.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一代移動終端,為無紙化時代和非現場買賣行為創造了條件,人類對手機的使用不再局限于語音通信。
2.虛擬消費逐漸超越實物消費,精神消費逐漸超越物質消費,這意味著人類不僅消費食品和飲料、住房和衣服,更需要精神層次的消費,尤其是傳媒文化。僅騰訊一家,市值就超過6000億元,網游、電影消費更是培養了一批大市值公司。
3.原有商業業態將發生根本性變化,非現場買賣將逐漸超越現場買賣。如阿里巴巴的年交易金額即將超過1萬億元,這是前十大百貨商超交易額的總和。
4.以微信和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主流信息傳播渠道。
5.3D打印技術改變制造業狀態,這將是制造業領域的最大革命。
6.以頁巖氣為代表的新能源改變全球能源格局,煤炭等傳統能源走向衰落成為必然。
未來的企業形態
研究空間文明和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存在的戰略性機會,必須對未來企業存在的形態進行深入分析,因為這關系到投資對象是否在對應的鏈條上,如果企業不在這一鏈條上,可能會面臨出局的危險。
第一是品牌產品和品牌服務企業:同一行業,消費者往往認可3家左右,品牌成為企業之間的核心區別所在。
第二是平臺企業:同樣功能的平臺,往往是贏家通吃。以零售業為例,將來可能就只有三種業態存在,一種是基于互聯網的電商企業,一種是社區店,一種是融吃、喝、玩、樂、購物為一體的購物廣場。
第三是物流企業:只有全國性、全球性的企業才能生存。
第四是研發企業:必須有核心技術和持續研發能力。
第五是制造企業:只能獲取最低的利潤,將逐漸出局或轉移到其他地區。
經濟轉型趨勢和方向
空間文明與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相結合,品牌、服務、互聯網平臺和特色技術的擁有者成為最終贏家,在此過程中,會呈現新的趨勢和方向。
第一,新的空間文明時代,知識和企業家精神成為財富創造的主流方式,而非過去的資產泡沫為核心的“錢生錢”,這是尋找戰略投資機會的前提。
一旦解除各種經濟管制,中國也將進入真正依靠技術進步和誠實經營賺取財富的時代。這個時候,知識創造財富,企業家精神創造財富才能成為主流。“煤老板”、“高利貸主”終將被社會所棄。
第二,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將被品牌擁有者和核心技術擁有者所取代,這是戰略性機會的主要內容。
對比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與美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可以發現,中國是“資源+壟斷+制造”,美國是“品牌+技術+平臺”。資源會枯竭,壟斷靠政府,制造會轉移,而只有品牌、技術和平臺方能在全球暢行無阻。企業競爭發展的歷史就是品牌和技術最終勝出的歷史,如美國的漂亮50指數,其主要公司構成就是品牌類企業和技術類企業。
事實上,在中國,這一趨勢已初露端倪,上市公司中的云南白藥、上海家化、同仁堂、騰訊控股等已經得到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財富排行榜中,首次由品牌消費品企業的擁有者宗慶后奪得桂冠。
因此,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漸出局或轉移,而“品牌+技術”將是財富大洗牌的最終贏家,典型案例是娃哈哈、華為。
第三,“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局面將結束,中國不需要現在這樣多的老板,收購兼并,破產倒閉將是未來5~10年企業形態的重大變遷主線。
根據“贏家通吃”的原則,行業的“剩者”往往不超過5家。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千千萬萬的企業或倒閉或被并購。歐洲、日本和美國已經10年不見創業潮了,中國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老板。
第四,尋找方向、改良自己、革新自我將是未來中國企業的主流。
一批企業已捷足先登,例如,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尋找在境外市場增長乏力卻有好品牌、好服務、在中國增長非常快的企業,幫助它們把境外市場做好,典型案例是牛奶;有的企業進行上下游和產業鏈的延伸,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有的將個人財富與公司財富區分,由專家打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