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家頒布了修訂后的《合伙企業法》,國內的股權投資行業開始風潮涌動,李春義也從中看到了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在成功退出零售業后,他回到金融圈,開始了PE投資的創業生涯。
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American Research & Development,ARD)是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風險投資公司。談及新企業對經濟發展的意義,這家公司的一位創始人曾說:“美國的企業、就業和居民的財富作為一個整體,在自由企業制度下不可能得到無限的保障,除非在經濟結構中不斷有健康的嬰兒出生。我們經濟的安全不可能依靠那些老牌大企業的擴張得到保障。”
對一家亟待成長的新企業而言,資金的投入至關重要,而成熟的管理經驗、必要的技術咨詢服務也必不可少,但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新企業無疑是鳳毛麟角。此時,以“外力+外腦”角色及時介入的私募股權投資便成為一場及時雨,其作用正如前面那位創始人所述:“我們需要把信托基金中的一部分和那些正在尋找支持的新主意結合起來。”在這種結合的過程中,PE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戰略價值也順勢而升。用資本、智慧和資源幫助企業健康成長——PE人的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正是上海長江國弘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合伙人兼總裁李春義堅守不移的行事之道。
金融的深耕者
1965年,李春義出生在黑龍江省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兒時起,勤勞質樸的父母就通過言傳身教將“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深深烙在他的心中。現在,他在做投資時仍會不斷地告誡自己和團隊: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要做那些對他人、對社會有價值的事。
君子“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李春義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慶油田職工大學任教,講授會計和財務管理課程。教師生涯鍛煉了他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也為日后投身投資管理事業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功底。1989年,為了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他放棄了油田優厚的工作待遇,考入天津財經學院攻讀經濟學碩士。畢業前夕,李春義謝絕了留校任教這只讓很多人艷羨的“鐵飯碗”,轉而懷揣著成就一番事業的雄心,去深圳開拓未知的天地。
1992年的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陣地。大量有志青年的涌入,讓這座濱海小城充滿了活力,但這也意味著職場的競爭更加激烈。李春義從沒想過退卻,他不厭其煩地挨家跑寫字樓,一家家輾轉求職。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春義最終在一家國企謀到了一份實習的差事。實習不到兩個星期,他扎實全面的專業功底和高度敬業的職業精神便展現無遺,財務部老總當即誠邀他正式加盟公司。后來,李春義跳槽到一家正進行上市前準備的國企,在那里,他的人生與資本市場正式結下了淵源。
1994年,李春義離開這家已經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進入了證券行業。機緣巧合之下,他舉家遷往上海,他本人則參與到一家金融機構組建上海證券營業部的工作中。
客觀地說,在那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剛剛起步的時期,上海的經濟環境與深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憑借對金融行業的敏銳嗅覺,李春義已經預感到在不遠的將來,上海一定會再度發展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經濟和金融中心。當記者詢問其個中緣由時,他表示:“一個城市,是否能有大的發展,最終還是要看它的文化底蘊和綜合要素。”
海派文化的深厚積淀正與李春義描述的這種城市發展潛質不謀而合,同時,很多日常生活細節也讓他感受到上海人嚴謹認真的作風。當時李春義的住所與辦公室間相距十多公里,駕車出行常常會遭遇堵車,于是他選擇了騎車這種雖有些辛苦但更為便捷的交通方式。“當時我住在延安路的文藝賓館,自行車就存放在樓下。每當下雨的時候,存車處的老太太就會給每輛自行車的座椅套上塑料袋。她們負責和細心的程度很讓我驚訝,這種現象在當時中國的其它城市恐怕是很難見到的。”這樣一個具有職業操守和契約精神的市民階層,是城市發展的最重要潛力。此外,上海市政府的辦事效率也很高。李春義不禁由此感慨:“如果當初把改革的開端放在上海而不是深圳,或許中國改革的進程和成效會是另一番面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李春義管理的農行湖北省信托投資公司上海證券部在整個上海灘都赫赫有名,成為“大戶”和機構投資者云集的場所,其日交易量甚至占到全國證券日交易量的1%。成功的秘訣就來自于他們全心全意提供的優質服務。
比如,當時很多股民都是工薪階層,白天沒有時間下單買賣股票。為方便這部分人投資,李春義所在的證券部開設了夜市柜臺,每天晚上六點鐘起接受股民的買賣委托,第二天開市之后再按時間順序把單子報出去。
再比如,當時報單還是采用電話方式,一般好一點的證券部會有兩個席位,而李春義的證券部居然擁有13個席位。“同樣的條件下,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客戶的買賣信息送到上證交易所,也就是說與同行相比,我們能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提供超額價值。投資管理工作的本質同樣是服務,如果PE人沒有良好的服務意識,沒有踏實服務的心態和為投資人創造價值的能力,就無法讓投資人滿意。”
夢想的追逐者
1997年,李春義做出了人生中又一次重要決定。他放棄了讓旁人羨慕的證券部老總職位,下海做起了體育用品零售生意。
“證券行業雖然看上去很風光,但我卻時常感到身心疲憊。可能是性情使然,我不喜歡那種過于濃厚的投機氛圍。我常想,既然能憑借服務把一家證券公司做好,那我也能憑借服務做好其他事情。”
當時中國做體育用品生意的人不多,占據主要市場的是國外知名運動品牌的專賣店。在一次出國旅行途中,國外的體育用品“多品店”讓李春義深受啟發。與只能買到一個品牌產品的專賣店不同,多品店內是根據運動種類分區,把不同品牌的同類商品集合在一起銷售,比如顧客想買跑步鞋,那他就可以在NIKE、adidas、asics、New Balance等不同品牌中挑選。這種經營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廣闊的選擇空間,也大幅提升了購物體驗。
不久,李春義開辦了中國最早的多品牌專業體育用品連鎖店。他深信,這是一個專業的、朝陽的行業領域。與高度壟斷的證券業不同,體育用品行業具有高度的競爭性,但長于見微知著的李春義一語道破了兩者的共同點:“從本質上講,它們都是服務行業,券商是服務客戶,做運動連鎖的關鍵同樣也是做服務。”經過多年發展,李春義的體育用品連鎖店已有超過40家分店。
2006年,國家頒布了修訂后的《合伙企業法》,國內的股權投資行業開始風潮涌動,李春義也從中看到了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在成功退出零售業后,他回到金融圈,開始了PE投資的創業生涯。
2007年,李春義與他在深圳中歐創投的團隊一道完成了公司第一只、同時也是中國本土第二只有限合伙制PE基金——深圳中歐創投基金的募集,規模為2億元人民幣。這只基金共有15個LP,雅戈爾集團便是其中之一。
2008年,投資近2億股中信證券的雅戈爾集團在退出時賺得盆滿缽滿,并就此準備打造一個自己的專業金融平臺。董事長李如成一直在為這個平臺物色人才,當年4月,他邀請李春義加入了雅戈爾的投資公司。
如今談到這個邀約,李春義表示:“我一直對實業很感興趣,加入一個有強大產業背景的基金,投資的成功率會更高,可做的事情也更多一些。”一年后,深圳中歐創投正式納入雅戈爾旗下,注冊地從深圳遷到上海,并更名為凱石中歐投資管理公司,李春義擔任公司總經理。由于與上海長江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有著密切的戰略合作關系,公司后來再次更名為凱石長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個團隊先后管理了5只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超過35億元人民幣。此外,公司還承擔著雅戈爾手中尚未退出的那些投資項目的管理工作。幾年中,凱石中歐業績不俗,并于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次入選清科“中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30強(本土)”。“我一直覺得PE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有非常清晰的戰略方向,否則很難有持續性發展。”
2012年,李春義再次創業,領銜成立了上海長江國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江國弘”)。長江國弘與雅戈爾的關系友好,但新募集的基金并未拿后者的資金。出于以往的口碑,市場對這支由成熟團隊組建的新軍頗為看好,它成立當年即被《21世紀經濟報道》旗下研究機構發布的《2012年度PE/VC競爭力排行榜》評為“最具成長性PE機構”。
多年證券公司的管理經驗,長達十年的創業經歷,都讓李春義比一般金融出身的投資人更為了解企業的發展過程。“一個優秀的投資人不僅要為企業提供資金,更要提供經驗。尤其是初創型企業,有時候投資人給予一些鼓勵和信心,分享一些自己走彎路的挫折記憶,會對企業的成長大有裨益。”李春義如是說。
“金融行業掌握著壟斷資源,所以賺錢容易。而實業,尤其是民營實業,勢單力薄,只能到市場上真刀真槍地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這個過程我自己體會過,所以今天在投資這些企業的時候,就更能理解企業家的創業艱辛。”
另一方面,出于對LP的高度負責,李春義的投資團隊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從不紙上談兵,也不會被企業和所在行業的一時紅火所迷惑。為了全面掌握真實信息,他們會詳細了解企業的培訓和激勵機制,還會深入企業生產一線,與工人交談,從他們的精神面貌中判斷企業的狀態,觀察企業是否擁有良好的文化和積極的價值觀。他們認為,這些才是證明企業具有長期可持續投資價值的根本。
生活的思想者
在李春義看來,一個人成功的標志是能夠對其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能夠給身邊的人提供正能量。“現在社會上很多人比較浮躁,喜歡用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這是不對的。如果比較擁有的財富,通俗地說就是比誰錢多,那一個企業家和一名普通教師肯定不在同一個層面上。但教師能用他的知識和思想去影響一批又一批學生的人生軌跡,這種成功又是企業家所不能及的。”
李春義認為,成功的標準可大可小,不應該拿來相互比較。小到給父母養老,大到幫助親友,再大一些,比如創辦一個幾百人規模的公司,這些都是成功。再往更大說,孫中山的革命是一種成功,因為他改變了一個民族的發展軌跡,釋迦牟尼開創佛教也是一種成功,因為幾千年來他的思想影響了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成功需要機緣,需要能力,但只要努力給別人提供了正能量,不管能做到哪一步都是成功。”
具體到創投領域,在對所投項目成功與否的判斷上,不同人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李春義的思考則頗有幾分哲學意味:“把錢投進去,讓LP的投資實現收益最大化,這是一種評判成功的視角。但從另一方面看,PE資金退出的時候,企業通常會處于一個發展高位,但隨后企業有可能會走上下坡路,那這對于PE來說到底算不算成功呢?我希望當我們退出后,被投企業在市場上能夠繼續表現出長期的投資價值,讓在二級市場接棒的投資者繼續賺錢。這才是我眼中的成功。”
“利而不害”是中國最古老的商業文化理念,也是李春義工作中的座右銘。“從商一定要講利益,否則企業不能生存。但是在過去的發展中,很多人的求利行為都建立在對別人有害的基礎上。”在他看來,“利而不害”的底線是對別人無害,最高境界是實現各方共贏。投資人在賺錢的同時,也要給企業、合伙人以及社會創造價值。“我的團隊成員都是這樣的人,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私募股權投資是一個精彩的行業,也是一個精英匯集的行業,從業者每天都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我們沒有聰明到能對所有的事情了如指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別人的成功和失敗中不斷汲取經驗和教訓。有了這樣的心態,也就具備了整合資源的能力。”
成功的經歷固然輝煌,但有時失敗的教訓更能讓一個人大踏步成長。李春義投資生涯中的第一次挫折發生在一個影視項目上。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因為這個項目失敗了,后來我才又投資了華錄百納。”后者是目前李春義所投項目里收益最高的,回報率超過了30倍。
春風得意馬蹄疾,但李春義從來不曾因此而忘卻一個PE人應有的價值判斷:“我一直身在服務行業,服務LP,服務被投企業。他們成功,就有了我們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