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收入是4400美元,到2020年翻一番,應該是8800美元。但人民幣會不斷增值。那么就代表到2020年,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很可能達到1萬2千7百美元,按照聯合國的指標,到時中國可能會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
以下為文字實錄:
尊敬的馬凱副總理,毫西庫副總理,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中國從1979年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在過去這33年的時間里面,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8%,可以講這是在人類經濟史上以最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最長的一個奇跡。在1979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收入就185美元,比非洲國家平均1/3的水平還低。但是到了2012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6100美元,成為一個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更重要的是展望未來,中國應該還有20年平均每年增長8%的潛力,因為我們知道,經濟增長根本的動力機制就是我們這個論壇的主題,技術的不斷創新,產業的不斷升級,在全球價值鏈當中不斷完善升級。
那么這個機制對發達國家是這樣,對發展中國家同樣是這樣。但是發達國家它的技術、它的產業在全球技術產業鏈的前沿,它的創新、它的升級只能靠自己發明。我們知道,發明的成本非常地高,風險非常地大,那么從工業革命以后的經驗事實來看,發達國家在20世紀以來,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3%,而發展中國家它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是在全球價值鏈之內的創新跟升級,有一個后發優勢。
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懂得利用這個后發優勢,那么它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一倍、兩倍于發達國家。從經驗數據來,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有13個經濟體它充分利用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后發優勢,實現了每年7%或更高的增長率,持續25年或更長的時間。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取得了平均每年9.8%的增長速度,靠的就是這個后發優勢的動力機制。那么中國實際上已經用的這個后發優勢33年了,但是目前人均收入6100美元,跟發達國家的差距。以美國為例,那么目前這個技術跟發展水平的差距,相當于日本在1950年代初跟美國的差距。亞洲四條小龍當中,新加坡在1960年代中跟美國的差距,臺灣、韓國在1970年代中跟美國的差距,日本跟這些亞洲經濟體,利用跟發達國家這個收入水平所代表的產業技術差距的后發優勢,實現了20年每年8%-9%的實際的增長速度。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發展的道路模式跟日本亞洲四條小龍是一樣的。如果說跟發達國家的這個技術產業差距讓日本跟亞洲四條小龍實現了20年每年8%到9%的增長,那么應該講說,在目前的發展水平之上,后發優勢所帶來的中國的增長潛力應該還有20年,平均每年8%的潛力。這個潛力那么可以保證中國在去年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10年的水平之上翻一番以及城鄉人民收入在2010年的水平上面翻一番所需要的這個動力。
我們知道,經濟發展要在十年翻一番,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應該達到7.2%,那么中國在2011年的時候的增長速度是9.3%,2012年的增長速度是7.8%。那么這個9.3%跟7.8%是比7.2%快的,這代表著2013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增長的速度是6.8%。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也要翻一番,目前中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每年大概是0.5%,所以6.8%加上0.5%的話,也就是代表在2013年-2020年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應該達到 7.3%。
我前面談到,重要應該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長潛力,所以中國只要繼續沿著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不斷深化改革跟開放,來挖掘這個增長潛力的話,那么平均每年7.3%的增長速度應該是可以實現的。那么實現這個目標,對中國跟對世界都有巨大的意義。因為在2010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收入是 4400美元,到2020年翻一番,那么就應該是8800美元。但我們知道,如果中國能維持每年百分之七點多的增長,人民幣也應該會不斷增值。那么就代表到2020年的時候,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很可能達到1萬2千7百美元,按照聯合國的指標或者世界銀行的指標,一個國家人均收入達到1萬2千7百美元就是高收入國家的,所以很可能到2020年中國會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會是一個很重要的體現,不僅對中國這樣子,我們知道目前全世界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是15%,中國目前13億人口占全球70億人口比重的是19%,如果中國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全世界高收入國家人口就會翻一番還多。不僅這樣,中國如果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這個國家就有點像日本在1960年代,由經濟水平提高了,就會把附加值比較低的勞動密集產業轉移到亞洲四條小龍,幫助亞洲四條小龍實現工業化、現代化跟經濟騰飛。
那么亞洲四條小龍在1980年代的時候,人均收入提高,那么就把它的勞動力比較密集的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來,幫助中國大陸實現了工業化、現代化跟過去這三十多年的經濟騰飛,那么中國目前所處的態勢就像日本在1960年代,亞洲四條小龍在1980年代的態勢,中國隨著收入水平的升高,產業的升級,技術不斷地創新,目前附加值比較低的勞動密集產業也會向其他收入比較低的國家轉移,那么幫助他們實現現代化、工業化。
所不同的是,日本在1960年代的時候,他在制造業所雇傭的勞動力是970萬人,亞洲四條小龍在80年代的時候,韓國雇傭制造的勞動力總共是230 萬人,我們臺灣雇傭的勞動力是200萬人,香港雇傭的勞動力是100萬人,新加坡雇傭的勞動力大約是50萬人,而中國大陸現在雇傭的在制造業的勞動力是 1.5億人。目前,非洲國家在現代制造業所雇傭的勞動力是1000萬人,人均收入在13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國家,目前在制造業雇傭的勞動力是900多萬人。那么中國在未來八到十年里面,這1.5億勞動力當中有不少會轉移到其它發展中國家,不管是在非洲,在南亞,在拉丁美洲,如果世界上其它發展中國家抓住中國產業升級所帶來的發展現代制造業,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機遇,那么中國在過去這三十年快速發展的奇跡,在他們的國家也能夠實現,而實現了這個目標,就會真正落實的習近平書記所講的“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理想,我相信每年在廈門所召開的投資洽談會對這個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謝謝。
——據央視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