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早上坐在星巴克里喝著溫暖的咖啡,店堂的布置和音樂已經很有濃濃的圣誕氣氛了,看著窗外北京冬日的景象,心里盤算著下周去上海出差時繞道蘇州聽一次我喜歡的評彈,趁著江南現在還是金秋……想到此不禁笑出聲來:是不是有點小資?最近說自己是“小資”可得小心點了。
回想不久前似乎還是“小資”盛行的美好時代,小資的價值觀一直受到追捧和社會的肯定,因為小資代表著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一種成就,代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的豐富和生活的幸福程度。小資生活則是大多數年輕人的向往和追求,不僅時尚、美食、旅游等消費市場為吸引主流喜歡打“小資”牌,外企、互聯網行業更是小資人群占領的主要陣地。尤其是谷歌、蘋果等倡導的互聯網文化給“小資”一詞增添了濃厚的傳奇色彩:人性化的工作環境,上班從事創造性的勞動,下班過著精致有格調的生活,特別是更多廣為流傳的互聯網暴富故事,都讓大家滿懷對互聯網企業員工能夠45歲前退休的小資生活充滿想象。
可形勢看來急轉直下,幾乎在一夜之間,連被大家都公認為非常“小資”的互聯網成功人士李彥宏都宣稱要“淘汰小資”,仿佛捅破了一個美麗的肥皂泡:“小資生活”這個概念沒有現實生存余地。大家還沒回過神來,“小資”一詞已經被劃歸為貶義了。
在我看來,現實情況是,當下的中國并沒有小資成長壯大的土壤,整個競爭環境、社會保障機制恐怕并不支持小資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這恐怕才是李彥宏“小資與狼性”話題引起轟動的深層原因:絕大部分人也許只能偶爾淺嘗小資情調,但“小資”不可能成為常態的生活方式。雖然星巴克越開越多,但我們的真實人生離小資卻越來越遠!
本來嘛,小資信奉的價值觀:“穩定的收入,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僅沒有錯,而且應該說是我們的終極理想:努力工作不就是為了更好、更舒適的生活嗎?正常、富裕、幸福的社會,小資人群應該越來越壯大才對呵。然而我們這個社會,仿佛已經鐵定有了一些富人,卻越來越缺乏培養小資人群的水土了。
李彥宏從管理者的角度把小資定義為“流利英語,穩定的收入,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進取,追求個人生活的舒適”。的確,沒有一個老板會喜歡沒有進取心的員工。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他道出了一個現實:環境會越來越艱難,競爭會愈加殘酷,這樣的環境里做小資是不利的,小資缺乏競爭力,小資扎堆的企業更容易被消滅,特別是中國互聯網這個生死拼殺、沒有壁壘、不講規則的行業,在這樣的危機感下,鼓勵“狼性”自然成為治理“小資”的解藥。
很現實的情況就是,每年有大量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更有二三線城市青年涌入一線城市,在人才市場上,大家除了比學歷和背景,更多的時候比拼的還是吃苦精神、危機感、學習能力、創新力。即便是對那些資歷較為豐富或者已經過上小資生活的職場人士來說,環境的變化有時超乎想象,也需要有歸零心態。我經常說從來沒有絕對的安全感,所謂的安逸哪怕是在一個看起來完美的公司也并不存在。很多人喜歡拿谷歌員工帶寵物上班,上班可以去理發等來說事兒,其實谷歌創造這樣的環境,更說明公司其實壓力很大,對員工的自律、創新力的要求非常高,這樣的環境只是給員工減壓而非享受。
小資不只是喝喝咖啡,聽聽爵士,泡泡吧,去幾次普吉島、馬爾代夫海島度假。小資是一種安逸心態,并以穩定的物質生活作為保障。小資也不見都得是“英語流利”,中國古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狀態未嘗不小資呢。而在現階段的中國,如果沒有危機感、進取心,你即便有小資的情調,也無福享受小資生活,甚至可能連飯碗都難保住。對大多數人來說,現在來談“小資”的生活態度仍是一種奢侈。
最后想說的是,無論是那些具有小資情懷的員工,還是崇尚狼性的企業家,最好都能夠擺脫“小資”和“狼性”的表述框架。“小資”未必和“狼性”對立,工作上的事業心、進取心、自律等,非見得一定是狼性,而更是一種高度的專業精神和勇于突破的冒險精神。從企業家的角度來說,員工的競爭能力,更多的來自于有效率的工作方式,特別是創新的動力和能力。面對外部激烈兇猛的競爭,企業家應該創造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來激發員工的內在驅動。這不是一味的吃苦、加班就能解決問題的。而對員工來說,有一點很明確,上班如果沒有進取心,絕對不會有下班后的小資生活,小資的夢想只會離我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