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某一天,在斯坦福大學校園中,學生們炸開了鍋,原來校園服務器突然爆掉了。經校方追查,原來是兩個華裔學生盜用了學校服務器,來運行自己的中文新聞網站,其中一人便是林欣禾(Hurst Lin)。
林欣禾從事電信技術咨詢和管理工作數年后,他走進了置身于硅谷、有著創業傳統的斯坦福大學,開啟了自己的創業生涯--創辦華淵網。
后來一路從創業者、創始人轉型成為投資人,林欣禾現今作為DCM董事合伙人,負責DCM在華VC業務。不惑之后投身于中國VC界,林欣禾講述著自己的投資生涯。
DCM最初是在沙丘路上創立,是基于硅谷、北京和東京三地,投資早期成長型創業公司的VC機構,專注高科技行業。DCM美國和DCM中國雖然都關注TMT領域,但是DCM美國受硅谷文化影響,會做到天使輪投資。“只要概念好,成長速度快,就買,賣掉后投資回報速度很快。”林欣禾說。
DCM在中國更多的是投資已成型公司,這樣的公司往往已經擁有數百人團隊,商業模式較為成熟,成長速度很快。他認為,DCM的投資策略和國內巨頭BAT的投資并購特點相符合,比如百度19億美元高價收購91無線,阿里投資銀泰、控股文化中國等,都是看中商業模式已經成熟的公司。
專業VC如DCM、紅杉資本等和企業VC如聯想控股等有所區別,專業VC更看重投資回報,而企業VC更關注對企業經營的利好,但終歸都在平衡風險和回報。DCM也是在權衡適合自己的路徑,“雖然投資創業公司的天使輪,所獲回報倍數高,但風險更高,比較不適合我”。
隨著2007年美國VC涌入中國,林欣禾也作為DCM的國內帶頭人,進入VC界。
在2008年金融風暴來臨前,中國經濟成長保持10%以上的高位,幾乎做什么都賺錢,投得越快越好。作為DCM董事合伙人,林欣禾也在最初的時候,投了傳統塑料行業,回報達四五倍,他自我覺得還不錯。
“你覺得四五倍就夠了嗎,我們看中你是因為你白手起家創業,投你也是因為你擅長做TMT。”林欣禾收到朋友的警告后,及時反省了自己在做傳統行業投資的不足之處,“要么投得慢,要么代價高,我還是要找自己的能力在哪里。畢竟是有做新聞的十年經驗,那些記憶很深刻”,他說,“做什么之前要照照鏡子看自己到底如何”。于是,DCM終于正式轉型,專注TMT領域。
真正的投資人擅于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潛在機會,同時瘋狂地相信自己所投的公司會取得成功,保持信心長期持有,而非一受損失波動就動搖放棄,這樣最終資本退出時的回報,亦是超乎尋常的豐厚。
林欣禾能夠敏銳地感受到市場的變動和流向,就像前述唯品會為搶窗口期而不惜流血上市。VC要把握市場的脈搏,不過往往只看研究報告會捉襟見肘,因為機會窗口在確切數據出來后就已經大為縮小了。
除了投資人的觀察和判斷力,VC中擁有創業經驗的合伙人更是超值的加分項。“因為他們知道創業者需要什么,和創業者溝通相對無障礙”,他們提供的建議背后,是自己一路實戰后凝結的血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