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柳傳志整整七十歲,已年入古稀,聯想成立整整三十年。柳傳志談起了早前在收購IBM之后,如何換下國際CEO,保護楊元慶的故事。這是他甚少提及,鮮為人知的細節。事實上,回顧聯想的這三十年,從分拆到收購IBM到集團化運作,為何每一個階段都不可避免的“將楊元慶保護一把”,是將遇良才,還是另有隱情?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我試圖找到一個答案,以詮釋更接近柳傳志內心的“抉擇”。
在采訪中,柳傳志將“1994年”定義為自己這三十年間最艱難的時刻,這超出了我的預期的。我不曾料想到,當年的“倪柳之爭”竟被安放柳傳志的心底,三十年之后都尚未能真正坦然淡化。
“內部出了大的矛盾,當時對我來說還是相當艱難的。”柳傳志在采訪中用及“艱難”一詞,雖然語氣平和,但分量可見一斑。對于這段經歷,很多年后,他堅信“在某些情況下,集權是必要的”。
在這一次的集權過程中,另一個對于柳傳志和聯想來說都至關重要的名字日漸清晰。在1994年被柳傳志任命為微機事業部總經理的楊元慶如果不是那一次的“傳球”,大抵不會擁有今天。今天,整整半百的楊元慶是聯想集團現任董事局主席兼CEO,當年,他年僅29歲。在楊元慶的率領下,聯想自有品牌電腦銷量躋身中國市場三甲之列;1996年,聯想首次位居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名。
1994年前后,曾做出巨大貢獻,擔任聯想總工程師的倪光南決心創造新的技術制高點,試圖尋求芯片技術上的突破。而已在市場上摸爬滾打10年的柳傳志則反對過多投入,他希望在電腦組裝生產線上“賭一把”。倪柳關系迅速惡化。
1995年6月30日上午,時任中科院計算所所長、聯想董事長曾茂朝宣布了艱難的決定,倪光南被免去總工程師的職務。據說,會議室主席臺僅擺了一張桌子,兩把椅子,柳傳志和倪光南分別坐在第一排的兩邊。
柳傳志曾經被無數次地追問關于接班人的人選問題。2000年聯想做了一次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略決斷,神州數碼與聯想集團分拆,柳傳志將“聯想電腦公司”的大旗傳到楊元慶手中,將寫有“聯想神州數碼”字樣的大旗交到郭為手中——楊元慶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柳傳志的“嫡傳”。
“如果當時您選擇的是郭為留下,今天會是什么樣局面?”“我想過,但是我不想在這里說。”
一向邏輯嚴密,侃侃而談的柳傳志在回答我的這個問題時,聲音明顯收起,避開正對的鏡頭,眼神中閃露出難以捕捉的情緒,無從確定是悔意,或是無奈,或是遺憾,或是其他。我很清楚,抉擇是沒有“如果”可言的,我也驚訝于他坦誠的說他做過如此假設,只是他的答案是永遠藏在他內心深處的一個謎。
若論私人情感,相比楊元慶,郭為與柳傳志似乎更為親近。1988年,郭為研究生畢業,他到聯想應聘的那天,接待他的正是柳傳志。柳傳志面試郭為用了30分鐘,在匆匆問了他幾個問題之后,柳傳志卻花了20分鐘的時間向郭為描繪聯想公司的美好明天。
2011年11月2日晚上, 聯想集團真正的明天被柳傳志放心地交到楊元慶手中,楊元慶肩挑董事長和CEO于一身。開創與傳承,榮耀與責任,柳傳志與楊元慶有了一個最緊實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