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完全是浪費青春。”5月24日,一位在2011年加入文思海輝、原東南融通員工的中層員工對記者抱怨,“我現在都想離職走人了。這兩年,大家都沒心思干活。公司業績一路下滑,人心動蕩。”
來公司不到兩年,他接連遭遇了公司的幾件大事。2011年8月,文思收購部分東南融通的業務團隊后,準備認真干活。2012年8月,文思與海輝又合并了,接下來的半年,又是內斗。內斗還沒結束,公司又要私有化了。
5月20日,文思海輝宣布以每股7.5美元的價格私有化,受此消息提振,文思海輝的股價飆漲了30.61%。這天的暴漲只是一個小概率的偶然事件。
5月23日,文思海輝2013年第一季度公布,營收1.52億美元,不及預期。股價立馬應聲下跌了1.04%,收盤價是6.65美元。
這樣的慘淡現狀,只是文思海輝公司問題的“冰山一角”。過去半年,文思與海輝忙著占領新公司的好地盤,忙著組織結構調整、業務重組,卻無法解決這個軟件外包第一大公司面臨的艱難困境——營收增長,但凈利卻一直下滑。
2012年8月,合并之初,文思與海輝兩家上市公司加起來的市值達到8億美元。僅僅經過了大半年,文思海輝的市值跌到了5.87億美元。
文思則更落寞,當初,自己是軟件外包第一股,后來卻被海輝這個后來者變相接收。命運不濟,自食其果。
合并失衡業績滑
“最近一段時間,前端業務線的一些原文思中層陸續遞交了離職書。”一位文思海輝的員工告訴記者,自后端整合完成后,文思、海輝的各條業務線開始深入整合,文思在與海輝的博弈中處于弱勢,離職的人將逐步增多。
自2012年8月宣布合并以來,文思海輝就不斷地進行人員重組。合并之初,文思海輝的員工加起來達到2.4萬人,到2012年12月31日,公司的員工總數為23270人。到今年3月31日,員工總數是21577人。截至目前,文思海輝的離職員工接近3000人。
過去半年,文思與海輝雖然號稱是“對等合并”,在許多文思人看來,實質上是海輝變相地占領文思。
雖 然在高管層雙方的數量相等。比如,原文思的高管中:陳淑寧擔任董事長,陳立峰擔任總裁,黃宣德擔任CFO,但陳淑寧基本不管,陳立峰也大多在硅谷。而海輝 的團隊中,盧哲群擔任CEO,財務、行政、人力、市場等后臺部門都是海輝的人執掌實權。在業務線上,雙方的重合度不是很高,但是在有一定交集的業務線上, 基本是海輝的人說了算。比如,金融業務線上,原海輝高級副總裁、金融服務事業部總經理馮明剛成為合并后金融業務線的執行負責人,原來文思的負責人只得黯然 離職。
當員工們都聚焦于內部的整合時,自然無暇顧及業務。今年第一季度,文思海輝凈營收1.523億美元,與去年的1.5149億美元相 比,只微微增長了0.6%。此前的預期是1.58億美元。文思海輝CEO盧哲群表示,該季度營收和利潤率低于預期是,由于受到了公司最大電信客戶、日元貶 值、業務重組的影響。
這個最大電信客戶指的就是華為。“文思來自華為的業務減少了50%以上。”一位文思海輝的員工說道。
自2008年起,華為每年為文思貢獻了10%以上的營收。到2011年底,文思來自華為的外包額接近8億元。
文思海輝今年Q1的備考財務報表顯示,來自研發服務的凈營收與去年同期備考財務報表相比下降2.3%。并且,文思海輝合并的2012年備考財務報表顯示,2012年,來自研發服務的凈營業收入與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0.4%。
連續兩個季度,研發服務的凈營收占比下降。這對文思海輝來說,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這意味著,一方面,凈利更高的業務占比越來越少,而且向高端的轉型會就此落空。
不僅如此,文思海輝的第二季度以及全年的營收并不樂觀。文思海輝預計,今年第二季度,凈營收至少為1.63億美元。而2012年第二季度,雙方合并報表之后的凈營收總和為1.6577億美元。
文思調低了今年的業績預期。5月23日,文思海輝預計,2013全年凈營收為6.75億美元至6.85億美元。在上一季度財報中,文思海輝預計2013年全年凈營業收入為7.23到7.33億美元之間。
“今年一年,文思海輝的財務狀況都不會好。如果私有化不順利,那么二級市場的估值會越來越低,股票的流動性也會很差。”一位負責美股投資的基金合伙人說道。
對文思來說,厄運并不是從這半年才開始。
一位文思海輝的中層員工透露,自2010年9月起,新任的COO(首席運營官)張虹上臺后,組織管理的問題就比較嚴重,部門重組一年搞好幾回。整個公司,兵找不著將,將找不著兵。
一位離職的文思海輝中層員工告訴記者,“許多原來文思的中高層,都持有這樣的看法。”
從2010年9月到2012年8月,在張虹擔任COO的這段時間,一位老文思的員工感嘆,“這兩年過得可真糟糕。”
張虹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背后是文思海輝的管理思路出現了問題。當時,大家誤覺得文思海輝應該將“前端的市場與后端的交付分開運營”。
一位文思海輝的離職員工告訴記者,“這種方式使得市場與交付互不配合。前面的市場人員只管打單,并不知道交付有沒有能力完成。后端的交付也不管前端的緊迫程度,胡亂交付。”當利潤下降時,大家只會互相推卸責任,有一段時間,不少部門連預算都搞不出來,更沒人對收入負責。
一位文思海輝的員工告訴記者,張虹擔任COO期間,大量起用新提拔上來的二線員工。各個業務線的員老都靠邊站。一方面,這些元老不服,在工作當中不配合。另一方面,這些二線員工沒有經驗,能力不行。于是,文思就在不斷地提拔新的二線員工,但情況并沒有好轉。
這樣來回折騰,使得公司人心渙散。大家都沒有心思去做業務,更別提去發展新業務。因為你找到的新客戶,新業務,很可能轉眼間就不再歸自己管。于是,大家就是“窩里斗”,去爭搶好的業務。
這些現象從2011年年初開始發酵,到2011年9月,管理層意識到這一問題。于是將部門改回到原先的事業部制,每個事業部同時負責市場與交付。
“但種下了因,惡果還在一步步發展。”之后,公司的管理層并未撤換,于是雖然架構變了,但還是按照原來的思路來操刀。并且,管理層沒有把心思放在業務發展上,而是放在后臺管理上,比如細化考核機制、加強人事、財務等各方面的細化運算。
這樣的“內耗”只換來了一個結局: 2011年與2012年,文思沒有一個新的大客戶。
要知道,軟件外包企業大多是依賴大客戶生存,一般情況下,前10大客戶帶去的營收會占到整個公司的70%,甚至以上。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文思不僅沒有大客戶,并且還深陷于華為,這個自己的最大客戶的進退維谷中。
2012年1月12日,中軟國際與華為成立合資公司。這是自2011年,華為與其3家最大的外包接包方——文思、軟通動力、中軟國際等三家公司分別洽談成立合資公司事宜大半年后,終于達成的所愿。
成立合資公司后,華為加大了給中軟國際的發包力度,經過幾個月的曖昧后,2012年9月,軟通動力正式與華為成立合資公司。文思很快也感受到了經營壓力。
彼時,華為每年給文思的發包額在8億元左右,是文思的第一大客戶。華為也開始縮減對文思的發包,由于華為是文思的第一大客戶,負面影響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中體現完畢。
經過兩年的折騰,在2012年8月,文思與海輝宣布合并時,文思與海輝的營收規模相差無幾,但文思的凈利潤比海輝低了很多。再加上,雙方的合并是逐利的資本方推動。于是,在新的公司中,文思系基本失去了“話語權”。
黑石入主后的猜想
文思海輝私有化背后有一個大金主。
據華爾街日報稱,以私募股權投資巨頭黑石集團為首的財團向文思海輝提供了超過6.6億美元的私有化收購資金支持。
據投行界人士透露,這一次負責文思海輝私有化事宜的是新加坡團隊。巧合的是,文思海輝CEO盧哲群也是新加坡人。
私 有化會減少文思海輝面臨的二級市場壓力,但絕不會減少股東方要求的經營壓力。在“慘淡經營”的現實下,文思海輝在營收規模無法快速增長時,縮小成本支出是 止虧的唯一途徑。在具體操作上,可能采取減少研發投入,降低員工薪資,出售辦公樓等固定資產等方式。這意味著,文思海輝公司員工的日子都不好過。
不僅如此,私有化中,最慘的是那些持有文思海輝股票而未賣出的員工。
“按 照公司私有化的慣例,員工手中的股票要么按照每股7.5美元賣出,要么折換成新公司的股票。”這位員工告訴記者,“只要在原文思工作超過3年的員工,期權 與限制性股票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 他感嘆,這兩年,文思的股價一直低迷不振,從高峰落下來之后,就沒有回去過。雖然自己以后還會呆在這家公司,但這個 時候,不知道做哪種選擇是經濟的。
文思海輝抱有這樣想法的員工不在少數。
5月23日,一位在投資圈工作的人士有些詫異地告訴記者,“文思海輝好像最近也在尋求收購。”
一位文思海輝的離職員工向記者表示這很有可能,“成功私有化之后,借著黑石的能力與體量,未來,文思海輝的前景也有很多的想象空間。”
他告訴記者,依照以往的做法,黑石會介入公司的管理,從全球尋找合適的管理層,來增加收入與利潤。并且,黑石旗下有很多資產管理公司,可以有很多機會讓這些 公司將軟件外包的項目給文思海輝,在短時間內就能做大規模。另外,黑石還可以將文思海輝賣給其他國際公司,比如凱捷、Infosys、TATA等公司。
這位文思海輝的高層員工透露,私有化之后,文思海輝還有可能去再上市。
對文思海輝來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國內,一種是海外。目前,國內對軟件行業的估值較高,上市可以用更小的成本,換取更多的融資額。同屬于軟件外包行業,在國內上市的博彥科技的市盈率達到52倍,潤和軟件市盈率達到41.8倍。
“文 思海輝如果在國內上市,那么還需要至少5年到6年的時間。”一位投行董事告訴記者。而這位文思海輝的高層告訴記者,私有化后,文思海輝或許不會選擇在國內 上市,很有可能再到海外上市,因為這是能夠在最短時間完成的事。黑石投資作為出資方,一定與公司簽定了某種協議,它“不會做虧本的生意。”
對于文思海輝的私有化,北京服務外包企業協會理事長曲玲年認為,文思海輝最先從事軟件外包,并有全球的視野,應該比國內的其他企業做得更好,但實際上沒做好,這是其模式與路徑的問題。
“未來兩三年,中國的軟件外包廠商來自國內市場的業務占比將會達到60%~70%,未來5年,會達到80%。”他認為,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應該更多地依賴國內 的市場,包括業務市場與資本市場。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獲得較高的市盈率,融資的錢去收購國外的行業解決方案商,以便完成轉型。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