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8月份CPI(消費者價格指數)、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兩大指數,前者同比增長2.6%,后者同比下降1.6%。這兩個數據向市場傳遞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穩增長、控通脹的積極舉措后,今年上半年我國宏觀經濟出現的增速下降的趨勢已經得到明顯的遏制,下半年的經濟走勢有望趨于好轉,但是,經濟復蘇的基礎仍然不夠穩固。
從去年9月到今年8月的12個月里, CPI的同比增幅除了今年2月份因為春節產生了上翹因素以外,基本保持在3%以下,這表明幾年來一直困擾我國經濟運行的通貨膨脹威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克服。由于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來拉動,其背后又有貨幣擴張的推動,因此與經濟增長如影隨形的一個現象是物價的激烈上升,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紅利被物價上升所吞噬,民眾實際上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政府也為控制物價、控制通脹投入了大量精力。
從去年以來,中央政府放棄了以投資擴張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盡管流動性出現了收縮狀態,但貨幣政策沒有像以往那樣因此而轉向寬松。調控政策的轉變使經濟增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雖然伴隨出現的是CPI的大幅度下降,但經濟增長低迷也對宏觀調控政策形成了巨大的考驗。盡管地方政府對此不太適應,但中央政府沒有因為這種壓力而輕易改變調控方向。這種堅持終于在近幾個月出現了效果。9月初,國家統計局公布的8月中國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回到了51.0%的高點,這是從去年以來這一指數第一次站到50%這個榮枯線的上方,顯示了工業景氣度正在復蘇。而CPI沒有像以往那樣跟隨PMI出現大幅度的反彈,說明調控政策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經濟好轉的趨勢已經基本可以肯定。
但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PPI卻仍然透露出了一些不能讓人放心的信號。PPI的運行趨勢應該與作為消費者價格指數的CPI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工業品的出廠價格如果上漲了,那么它將推動整個的物價水平上漲。但現在的情況卻不是這樣,PPI已經有相當時間保持低位,而CPI雖然上升幅度比較小,但已經與PPI出現了分離狀態,這表明,推動CPI出現上漲的因素,已經不是工業產品,而是集中地表現為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副產品,這在國家統計局所提供的CPI分類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8月份的CPI結構中,農村的上漲幅度反而高于城市,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7%,而非食品價格僅上漲1.5%。農村和城市、食品和非食品所表現出的這種價格分野,突出地表明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盡管經濟形勢有所好轉,但是物價結構仍未理順,在CPI總體保持平穩的后面,民眾實際上仍然必須為物價上漲承受很大的壓力。
宏觀經濟出現的這種走向,只能有一個解釋,這就是經濟結構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在目前的經濟好轉過程中,更多地表現為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長,這在最近公布的A股上市公司半年報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央企和國有大銀行幾乎占了上半年上市公司創造利潤的半壁江山,而更多的中小型上市公司,特別是民營性質的上市公司則仍然沒有起色,這在昨天A股市場走勢上也得到了較充分的反映,大盤出現了3.66%的漲幅,但漲幅居前的大多是央企和銀行股,大多數中小型上市公司并未能隨勢上揚。資本市場歷來是最為敏感地反映經濟動向的,它的這個表現直觀地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
民營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結構中占有70%以上的權重,對于政府財稅收入和支持民眾就業有重大作用。今年以來,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扶持民營中小企業,最近召開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甚至為擴大民間投資向地方政府提出了“定目標、定事項、定責任、定時間、定結果”的要求。但是,從目前來看,在國有資本已經完成對我國經濟的戰略布局,并且在相當多領域占據了壟斷地位以后,民營資本要與其展開公平的市場博弈是困難重重的。很顯然,目前這種經濟結構并不利于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因此,經濟轉型的壓力并未因經濟好轉而減輕。而要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還是需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特別是要擺正政府與國有資本的關系,給民營資本建立起發展壯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