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PMI為50.3%,處于臨界點附近;進出口額增速由負轉正,但外貿形勢依然嚴峻,盡管有所改善,這些都決定了依賴外貿的海運及港口的整體經濟環境依然不妙。遠洋航運和港口好比一個出征、一個衛國,雖同為難兄難弟,但也有高下之分。在航運價格完全市場化,直接面臨國際競爭的局面下,航運要出門找生意,港口只要經濟增量保持,吞吐量不會大跌,這些都保證了港口的競爭環境小于海運運輸。從結果來看,航運集體虧損,港口的發展則明顯更穩健。
盡管不排除部分季節因素,近期港口回暖跡象明顯。受多地氣溫酷熱推高了7月用電量上升,房地產需求旺盛帶動鋼材市場升溫,煤炭、鐵礦石、原油等大宗貨物需求旺盛,7月份港口貨物吞吐量出現增加。數據顯示,大連、營口、黃驊、唐山、煙臺、青島、日照、福州、廈門、南京、蘇州等港口增速均超過10%。其中寧波—舟山港吞吐量即將破5億噸,領跑全國港口。
不過,從A股市場的反映來看,10%的增速難以吸引投資者,資金中意的還是概念和題材。當自貿區概念從上海發酵、延伸至天津、重慶、深圳、北部灣等地,作為貿易中樞的港口都成為了近期游資炒作的重點。從年內漲幅居前的港口股來看,基本上都是近十余天資金瘋狂追逐飆漲所致。其實很多資金追逐的港口股都還是“畫餅充饑”,因為除了上海正式確立自貿區外,其他多地還在競逐階段,并未完全落實,資金炒作一番迅速流出也是這個緣故。
回過頭來思考,在國內經濟進行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外貿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只會下降,港口業務低速增長是長期趨勢。加上航運市場依然低迷,港口裝卸費率等也被壓制,港口股目前仍然很難獨善其身。
不愛穩健增長愛炒作,這和資本不喜歡水電煤等提供公共服務公司而喜歡創業板高成長公司一個道理。從券商的研報來看,多家機構都認為下半年航運市場恢復力度有限,給港口吞吐量也構成壓力,港口行業依舊維持在“中性”評級。或許,理解了經濟大環境才能更好理解市場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