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是實施現代農業強省戰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打造生態文明示范省的必然要求。
自去年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意見》以來,成績不小,但理性分析,要實現省政府提出的力爭用3至5年時間,在全省建成100個左右覆蓋不同產業類型、不同地域特色、不同發展層次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引領全省現代農業發展這一宏偉目標,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需要我們闖過一道道關,大步向前邁。
不搞“千園一面”——制定出“多規合一”的發展藍圖
在近日召開的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現場推進會上,與會者一個共識是:目前,全省園區規劃參差不齊,有些地方園區建設缺乏科學發展規劃,功能區劃模糊不清,園區發展定位不清晰,主導產業不突出,上檔次、有特色的園區較少。
如何科學做好園區發展總體規劃?記者同各地農業局的同志進行了一些探討,普遍認為,我省農業資源稟賦千差萬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不應是“千園一面”。要因地制宜、高起點定位、適度超前做好園區發展總體規劃,探索推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規劃等“多規合一”,充分挖掘文化底蘊、歷史掌故,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游則游,拓展農業功能。重要的是,規劃一經制定,要一張藍圖畫到底,不出成效決不放松。
“多渠道進水”——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園區建設投入機制
各地園區投入普遍不足,已成為園區建設的一大難題。記者先后到了宜春、南昌、吉安等地,感到這方面的難度有兩個,縱向看,各地對園區投入力度不大,導致園區基礎設施薄弱;橫向看,省有關部門涉農項目資金大多是“撒胡椒面”,沒有形成重點投入。
如何破解“縱向難度”?景德鎮市農業局局長俞永紅認為:“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園區建設資金投入機制刻不容緩,地方政府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將園區建設資金納入地方財政和基本建設重點支持范疇,并引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資園區建設。”
如何破解“橫向難度”?吉安市的同志呼吁,要加大科學整合性質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農業項目資金力度,做到“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集中財力投向園區重點項目。
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力推優勢特色產業向園區集聚
我省園區建設總體規模偏小,專業化、集約化程度和產品檔次不高,品牌效益不明顯;加工等方面較弱,進園的龍頭企業、重點企業少。
如何按照全產業鏈的要求,推動主導產業向園區集聚,推動產業集群式發展。省農業廳的同志開出了“藥方”:選擇一批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種養業來培育,加快構建“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格局;圍繞園區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集中資源,重點建設和改造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做大做強園區規模;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加快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拓展農業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功能,構建集生產、經濟、生態、文化功能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促進園區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