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景氣的鋼鐵市場又傳出一個壞消息,曾經創造過輝煌業績的民企山西海鑫鋼鐵集團進入破產重整法律程序。
11月12日,山西運城中級人民法院公布了5份公告,正式裁定受理4家債權人對海鑫鋼鐵提起的破產重整申請。
在國有鋼企(如山東鋼鐵、中鋼集團等)紛紛減員瘦身的當下,民營企業的日子其實更為難熬。作為山西省最大、國內第二大的民營鋼企,海鑫鋼鐵早在年初就“扛不住了”。
受市場低迷與債務壓力等影響,海鑫鋼鐵從今年3月起停產停工。據新華網報道引用的公開數據,海鑫鋼鐵集團目前負債及對外擔保數字為104.59億元,而整個集團的賬面資產僅為100.68億元,這意味著海鑫鋼鐵負債率超過了100%。
“如果能找到戰略投資方,就還有希望盤活復產。否則只能面臨被破產清算的命運。”中國聯合金屬網鋼鐵行業分析師胡艷平認為,但盤活復產需要的資金數額非常大,在當下這種市場行情,想到有實力又愿意接盤的企業真的很難,“除非是足夠便宜甚至是賤賣”。
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個信源獲悉,目前至少有山西立恒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與中民投兩家公司有意參與海鑫重整,山西立恒方面近日還與海鑫進行了初步接洽。
對此,記者向這兩家“緋聞方”進行求證。一位接近中民投高層的內部人士稱:“目前我沒有聽說。當然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但目前我們還沒有參與到(重整)里面。”
山西立恒鋼鐵公司管理部一位人士則向記者坦承,此前立恒的確去海鑫那邊接洽過。“但100億的債務真的壓力很大,海鑫那邊的土地面積非常大,高爐也多,重整的成本預計會非常高。立恒高層如何決定現在真的不太好說。”
聞喜縣政府一位清算組成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目前山西省政府、運城市與聞喜縣政府仍在積極尋找更多有意向的戰略投資方,但最終由哪家來接盤目前尚難確定。
債務成謎:“自家人”提破產重整
即便是進入了破產重整程序,還是有些不甘心的債權人跑到聞喜東鎮上四處打聽海鑫的消息。
11月20日上午,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海鑫大廈門前看到,2名保安對陸續前來討債、打探消息的債權人一視同仁,“沒有海鑫的人出來接都不能進”。
進不去的債權人只好在大門外面晃悠,或者去研究外墻上運城中院張貼的5份公告及通知。根據公告內容,有4家債權人對海鑫鋼鐵集團及多家子公司提請破產重整。其中,聞喜縣東鎮凱達傳感器廠提出申請對山西海鑫國際鋼鐵有限公司(下稱“海鑫鋼鐵”)進行破產重整;山西聞喜銀光鎂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銀光鎂業”)分別對海鑫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鑫實業”)與山西海鑫國際線材有限公司(下稱“海鑫線材”)提請破產重整;
山西文華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對山西海鑫國際焦化有限公司(下稱“海鑫焦化”)提出破產重整。
令人關注的還有,對整個海鑫鋼鐵集團提出破產重整的,竟是海鑫董事長李兆會的自家人,他的妹妹李兆霞所控制的上海海博鑫惠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海博鑫惠”)。
一位聞喜縣當地的供貨商劉某打了個電話,被人接進去沒多久就又出來了。“海鑫欠我們公司100多萬的貨款,現在找誰都沒用,法院都公告凍結資金了,只能回去繼續等了。”
另一家與海鑫合作多年的供貨商張某向記者透露,“目前李兆會也回到聞喜處理相關事宜,11月10來號召開的內部會議就是李兆會主持的。”張某透露,該公司在海鑫的應收貨款還有4000萬沒要回來,“我們老板悲觀地說,最后能要回來10%就不錯了”。
同樣四處焦急打聽消息的還有海鑫集團旗下的員工們。在百度貼吧“海鑫吧”里,多位工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今年1月至今分別被拖欠了5至8個月不等的工資。
一位目前已在外省打工的海鑫工人小楊稱:“海鑫集團給工人發工資的支出每個月需要3000萬元左右,這樣按8個月算下來,光工人的工資欠款就有2個多億。”他還透露,由于長期欠薪,海鑫還發生過數百工人集體討薪的聚集事件,聞喜縣政府曾支援部分資金,但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大部分工人等不下去就外出打工,目前在各工廠留守的工人很少,其中線材廠只有20多個工人輪流上班看守設備。”
對破產重整一事,海鑫集團官方與聞喜當地相關企業均諱莫如深。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此次向法院提出申請的4家債權人中,只有海博鑫惠是在上海注冊的公司,其余三家均是聞喜縣內注冊的當地企業。其中銀光鎂業在當地是排在海鑫集團之后的第二大民營企業,此前曾有傳聞稱海鑫對銀光的欠款債務規模在1億元左右。
但在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關于債務數額的短信中,銀光鎂業高層回應稱:“我聽說(海鑫破產重整)了!但真不知道具體情況,你去問政府吧,我真不知道。”
山西文華建筑總經理宋水龍電話一直無人接聽。聞喜凱達傳感器相關負責人在接聽電話后只喂了一聲,聽到記者用普通話向對方確認身份時,迅速掛斷了電話后再未接聽。
記者嘗試聯系李兆會本人,其手機處于移動秘書提醒狀態。而記者向海鑫集團綜合管理部總經理楊安定發去的短信及電話也均未收到回復。
海鑫集團目前一共有多少債務,至今還像是一道謎題。記者先后聯系聞喜縣政府、運城中院、海鑫集團在內的多位人士,嘗試尋找債務確切數字,均未能找到答案。
而據新華社11月16日援引李兆會此前在債權人會議上透露的數據,海鑫現有負債及對外擔保數字為104.59億元,而整個海鑫集團的賬面資產僅100.68億元,這意味著其負債率超過100%。
但上述供貨商債權人張某透露,這個數據只能估算出海鑫大致的負債規模,遠非最終數字。據此前《財經》雜志的報道,有接近債權銀行的知情人士透露,海鑫對銀行的負債內容,除了貸款以外,還有其赴國外買礦粉時的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業務等,后者的金額需要到期結算時視匯率而定,且在債務總額中占據相當比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從聞喜縣政府內部獲得的文件顯示,目前由運城中院派駐的重整管理人成員名單已經確定,清算組成員已先后入駐被申請破產重整的5家海鑫系公司,辦公地點在海鑫大廈附近的晉惠賓館。
據運城中院12日發布的公告及通知,海鑫鋼鐵集團相關債權人需在2015年2月22日之前向清算組聯系人登記申報債權。而海鑫方面則需要在從11月12日算起的15日內向法院提交財務狀況、債務清冊、債權清冊等資料情況。
而據聞喜縣政府內部一位知情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進入破產重整的法律程序后,前期工作主要是清查登記債務,預計債務清算完成后的首次債權人會議將在2015年春節后舉行。
屆時,海鑫鋼鐵集團詳細的債務情況將正式向債權人公開。
10年炒股賺42億:山西前首富的傳奇過往
山西海鑫鋼鐵集團曾是山西省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李氏家族的故事在山西可謂是家喻戶曉。
在總人口僅6萬人的聞喜縣東鎮,幾乎80%的人靠海鑫系公司“吃飯”,其中約有1萬人在海鑫工作,以至于當地有說法稱“海鑫打個噴嚏,聞喜都得感冒”。
海鑫鋼鐵于1987年由海鑫現任董事長李兆會的父親李海倉一手打造。因經營有方,該公司發展迅速,到2003年海鑫鋼鐵已發展成為規模超40億元的地方支柱企業。李海倉當時被稱為“山西鋼鐵大王”并當選上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但在2003年的農歷新年前夕,李海倉意外離世。在爺爺的力薦之下,正在海外留學的李兆會提前回國成為海鑫集團的新董事長。
憑借行業景氣周期,年僅22歲的李兆會接手海鑫第一年就表現不俗,也是從2004年起,李兆會開始了人生中最輝煌的一段財富神話。2004 年海鑫鋼鐵年產值達70億元,實現利稅12億元,被評為納稅全國民企第一。隨后2005年-2007年,海鑫鋼鐵更是連續三年蟬聯山西百強民企第一名。
靠著海鑫鋼鐵集團產能不斷擴大及其在資本市場上多次堪稱“神來之筆”的投資,李兆會的財富飛速增長,2007、2008年連續兩年躋身胡潤百富榜,一度成為山西最年輕的首富。
據工商資料及相關招股書,李兆會在資本市場上以海鑫鋼鐵、海鑫實業為主要平臺。
在海鑫系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結構中,聞喜惠天實業位于最頂層。李兆會首先持有聞喜惠天實業90%的股權,聞喜惠天實業持有海鑫鋼鐵集團89.3%的股權。而海鑫鋼鐵集團則持有山西海鑫實業90.93%的股權。
李兆會通過占絕對優勢的股份將海鑫鋼鐵集團及海鑫實業控制在手中。而李兆會的六叔李文杰則分別持有聞喜惠天實業及海鑫鋼鐵集團10%、9.93%的股權。
單看海鑫鋼鐵集團旗下股權結構,該集團分別擁有海鑫實業、海鑫焦化及洋縣釩鈦磁鐵礦、洋縣畢機溝礦業4家子公司90.93%、74%、90%、75%的股份。海鑫實業還擁有海鑫線材和海鑫鋼鐵各74%的股份。
此次被運城中級法院裁定破產重整的,是海鑫集團旗下鋼鐵主業的4家子公司及整個集團。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直被海鑫實業控股的海博鑫惠,如今已是獨立公司,由李兆霞等三個自然人共同持有。
在海鑫實業走下坡路時,海博鑫惠的資產上升至近百億元。據遼寧成大(600739.SH)相關公告顯示,海博鑫惠2012年末總資產已經達94.93億元,已接近海鑫實業2009年末的總資產水平。
據《新財富》雜志相關梳理與估算,近10年來,李兆會在資本市場上系列投資比其在鋼鐵主業方面表現要成功許多。
“依據相關上市公司的年報、招股書、股權分置限售股份解禁股東名單、各時期前十大股東、重要股東買賣記錄以及深滬交易所的大宗交易記錄等數據”,最終分析結果顯示,“在公開資料所能復盤的資本市場上,李兆會是個大贏家!”
在過去近十年間,李兆會先后投資民生銀行、興業證券、光大銀行、山西證券等股票,入股民生人壽、銀華基金等金融機構外,還在二級市場中涉足新能泰山、萬向德農、益民集團等股票的買賣。其中,僅靠民生銀行、興業證券2次投資,李兆會的獲利就在30億元以上。通過上述資本市場上的投資,李兆會的賬面收益據估算已超過40億元。
光環褪去:管理不善是衰敗主因
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鋼鐵市場行情迅速下行。一位在海鑫鋼鐵工作了近10年的員工張某向21世紀經濟報道回憶,2008年海鑫一度停產半年并出現欠薪情況,“最長的欠薪4個月,后在春節前后補發了2個月工資的75%,剩下的至今仍未補發。”
接下來的幾年,海鑫鋼鐵集團資金緊張的情況一直未得到改善。環保政策與銀行信貸政策相繼收緊更加劇了資金鏈緊張程度。而國內民營企業的通病“任人唯親、管理混亂”也讓海鑫運營進一步陷入窘況。
在創始人李海倉過世后,海鑫曾由李兆會五叔李天虎管理過大半年,之后由李兆會親自掌管兩三年。由于熱衷金融投資的李兆會常年待在上海、北京,于是管理權又移交給其六叔李文杰。但2009年之后,李文杰也逐漸退出了海鑫集團的管理層。
一位要求匿名的海鑫內部員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我曾親眼見過,價值幾千萬的原材料,十幾車運進來,至少一半是不合格的。”他表示,李兆會本人并不太熱衷鋼鐵主業,心思都在資本投資方面。而幾大子公司內部原料采購回扣、供貨商摻假等各種腐敗現象層出不窮。
李兆會的妹妹李兆霞接手海鑫后曾試圖打造現代化的管理體系來改善局面。2010年底,26歲的李兆霞代替六叔李文杰,正式執掌海鑫系。此前2006年9月她曾擔任集團董事長助理,2007年9月任財務總監,2008年2月任常務副總,主管財務。
面對市場與資金的多重困境,李兆霞啟動了多項改革。首先是人事方面精簡機構裁員1000余人;其次是業務層面的改革,2010年底,她力推海鑫將原料采購與成品銷售業務從海鑫剝離,放到李家位于上海的國際貿易公司海博鑫惠,并親自出任該公司大股東。
但由于鋼鐵市場大環境與信貸環境雙重惡化,此輪改革收效甚微。運城市政府一份官方文件顯示,2010年6月和2011年1月,聞喜縣財政與運城市財政先后達成協議,因縣級財政周轉困難向市財政借款1億元和2億元,并將此款轉借給海鑫用于資金周轉。
2012年9月16日,運城市審計局的審計報告顯示,在承諾還款期限的一年半以后,海鑫仍欠財政款2億元未還。由于經營環境不斷惡化,價格下滑,效益下降,至2011年底欠繳稅金高達1.19億元。
2014年3月初,海鑫鋼鐵被傳出有一筆30億的逾期貸款不能償還。這一消息逐步發酵,最后引得眾多債權人紛紛到聞喜東鎮的海鑫大廈上門討債。當時最引人關注的一則新聞是,工行聞喜縣支行行長李海瑜應因上面分行要求,親自帶隊到海鑫大廈討債。
3月18日,海鑫鋼鐵全面停產。此后,海鑫方面雖多次傳出即將復產的消息,但始終沒能成功。而接連發生的信貸及擔保違約,又為海鑫招致了一波波的訴訟風潮。討債受阻的銀行們試圖以訴訟手段保全資產。
中國光大銀行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支行最先向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出財產保全申請。經上海法院裁定,查封、凍結了海鑫鋼鐵銀行存款3.24億元或其他等值財產。此后恐慌蔓延導致全國其他地方訴訟迭起,無法控制。
公開報道顯示,當時全國各地法院涉訴未結的案件有71起,金額53.51億元。其中已進入執行階段的有6起,海鑫的資產、銀行賬號已全部被各地法院查封或采取資產保全措施。進入7月,將有近20億元訴訟一審將完結,陸續進入執行階段。
后經多方奔走籌措,但最終海鑫集團未能找到破解困局的良方。6月11日,海鑫正式向政府申請破產重整。
“銀行的嫌貧愛富迅速抽貸加上其內部管理不善,使海鑫從鼎盛走向衰敗。但發展到目前這個境地,不能把原因都歸結到市場環境方面,主因還是管理方面的問題。”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總結。
誰來接盤?
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政府及海鑫集團等方面都希望能找到一家有實力的戰略投資人對瀕臨破產的海鑫進行重整。
破產重整是《企業破產法》中的一項制度,是專門針對可能或已經具備破產原因但又有維持價值和再生希望的企業,經由各方利害關系人申請,在法院的主持和利害關系人的參與下,進行業務上的重組和債務調整,以幫助債務人擺脫財務困境、恢復營業能力。
據一位不愿具名的清算組成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對進入破產重整法律程序的海鑫鋼鐵而言,法院派駐的清算組將首先對其債務進行重組,手段包括債務延期、調息、打折等。
“司法介入后,在各方充分協商的條件下若債權人意見無法達成一致,法院可以依據公平、利益平衡、少數服從多數等原則,對銀行債務本金打折,也可以強制批準一攬子重整預案。”
這也就是說,假設目前海鑫鋼鐵集團的債務是100億,進入法律程序后,海鑫最終的債務最低可能打1到3折,而其拖欠政府的一些稅費可以直接免除。
當債務清理干凈之后,政府及重整小組將可以引入戰略投資方作為接盤者,投資方再對海鑫集團進行業務等方面的重組。“只有重整的成本足夠低,投資方才有可能抄底入場。誰也不想買一個負債累累的爛攤子。”
據海鑫集團內部一位留守員工及債權人李某等多個信源確認,目前有意向的戰略投資人至少包括山西立恒及中民投等2家企業。
此前,河北的兩家民營德龍鋼鐵、河北敬業集團一度對接盤海鑫表示出興趣,但隨后均因債務數額過高、股權結構復雜而放棄。知情債權人稱,包括德龍鋼鐵和民生銀行在內有意向重組的債權人均提出,托管或者重組海鑫鋼鐵的前提是,海鑫鋼鐵必須進入破產程序,否則龐大而復雜的債務規模實在難以接受。
該海鑫集團留守員工介紹,“總部位于曲沃的山西立恒鋼鐵前不久曾派人到海鑫來參觀并與海鑫方面接洽,但可能債務價碼等條件尚未談攏,目前還沒結果。”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立恒鋼鐵的資金實力與海鑫百億債務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由山西立恒接盤的幾率并不大。
債權人李某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近期在資本市場動作不斷的中民投則更有望成為那個接盤重整海鑫集團的希望之星。
今年5月9日在上海完成工商注冊的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0億元,由全國工商聯牽頭,59家民營企業共同發起成立,董事長為前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微博)。
與民生銀行一脈相承,中民投也屬于“民生嫡系”。1996年,在時任全國工商聯主席經叔平的力推下,中國首家由多位民營企業家投資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生銀行”宣告誕生。董文標曾戲言,民生銀行是全國工商聯的長子,而中民投是工商聯的“小兒子”。
在今年8月21日的成立大會上,中民投宣布將設立九大業務板塊,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要成立中民鋼鐵聯盟。
根據設想,中民投將通過設立中民鋼鐵聯盟、中民礦業物流兩個平臺,打造民營鋼鐵行業的聯合體,聯合十幾家民營鋼鐵企業成立中民礦業物流集團,降低鐵礦石成本,改善鋼鐵企業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和資產流動性水平,以此整合民營鋼鐵行業。
而海鑫鋼鐵集團與中民投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中民投伸援手接盤重整海鑫集團看上去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公開資料顯示,李兆會的父親李海倉生前擔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而民生銀行最初的“背景”就是工商聯,李海倉曾擔任民生銀行董事。而海鑫目前重要的一塊資產——民生人壽,同樣具有工商聯“背景”。民生人壽是保監會直管的7家全國性保險公司之一,2002年由全國工商聯牽頭組建成立。當年4月18日的民生人壽創立大會上,李兆會之父李海倉和盧志強 、劉永行、魯偉鼎等人被選作第一屆董事會成員。目前,海鑫鋼鐵仍持有民生人壽大約7.8億股股份。
中國聯合金屬網鋼鐵分析師胡艷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無論是哪家公司,接盤海鑫重整的前提都是一個足夠吸引人的價格,“這也是一個利益博弈和平衡的過程,如果不是足夠便宜,肯定沒什么人愿意接盤。畢竟鋼鐵市場的前景還是不樂觀。”
而債權人張某則透露,目前海鑫的幾個高爐停產已久,再復產還需要好幾億的資金來修整維護,復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其介紹,海鑫目前共有兩大四小共六座高爐,其中五號爐的爐膛容量1080立方米,六號爐為1380立方米,一號至四號爐為小爐。
上述清算組成員也坦承,盡管政府及海鑫方面都在積極尋找意向投資方,但從理論上而言,現在還不能排除破產重整預案未通過的可能。屆時,海鑫鋼鐵集團將面臨最終的破產清算。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第三季度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長期借款為9830億元,短期借款為3590億元,合計14000億元左右。總體負債率為68.81%,而去年同期是69.53%,同比下降了0.72%。
胡艷平認為,隨著鐵礦石與市場逐漸步入寒冬,加上中國日益嚴格的環保政策的實施,未來預計還會有更多的鋼廠進入司法重整程序,“這是中國鋼鐵行業淘汰產能過剩的必然過程,這一輪洗牌,將淘汰一批產能落后債臺高企的鋼鐵公司。雖然有陣痛,但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