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阿里巴巴的上市,中國的互聯網浪潮達到高潮。但在工業4.0 時代,當消費者可以直接向智能工廠定制商品且價格更低時,淘寶這樣的電子商城也將面臨覆滅。
2014年10月,中德兩國簽署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明確,雙方將在工業4.0方面加強合作,我國工業從3.0自動化時代向4.0智能化時代挺進的號角已經吹響。
工業4.0究竟是什么
人類已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工業3.0”是信息化時代。這一次,“工業4.0”是利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的智能化來促進產業變革的時代。
“工業4.0”概念由德國業界最早提出,其源于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最初的想法只是通過物聯網等媒介來提高德國制造業水平。
兩年后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由“產官學”組成的德國“工業4.0工作組”發表了題為《德國工業4.0戰略計劃實施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稱物聯網和制造業服務化宣告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借鑒德國版工業4.0計劃,也是擬議中的中國制造業頂層設計——“中國制造2025”的既定方略。
德國博世集團董事會副主席這樣解釋這一變化:“所有進入生產環節的物體都可以準確地說出‘我是哪個零部件,最終產品是哪件,客戶是誰’。”也就是說,未來,你在哪兒,汽車廠都知道。
從消費意義上來說,“工業4.0”就是一個將生產原料、智能工廠、物流配送、消費者全部編織在一起的大網,消費者只需用手機下單,網絡就會自動將訂單和個性化要求發送給智能工廠,由其采購原料、設計并生產,再通過網絡配送直接交付給消費者。
在不久的將來,買車可能實現個性化定制——在手機里打開智能汽車工廠的App,從數百種配置中選擇一款車型,然后在個性化訂單中輸入諸如“把轎車內飾設計成綠巨人”的要求,約一個月,一輛用工業4.0流水線為你度身設計、制造的“綠巨人版轎車”就會送到買家家門口,價格并不比量產車貴多少。
德意志銀行亞太投行部主席蔡洪平表示,德國小公司正在工業4.0革命領域不斷開發。包括3D打印、智能化生產、復合材料、物聯網還有很多的醫療設備。并且有些成績已經令人震撼。
其中有遠程醫療的項目:將一個很小的設備注射到人體靜脈,則可以在德國操作美國手術臺上進行的心臟搭橋,不用動手術也不用麻醉,遠程就可以實現。
消滅淘寶只需10年
近期工博會上展出的工業4.0流水線,在無線射頻技術、工業以太網、在線條碼、二維碼比對、影像識別、機器人應用等實現了突破。
由于“工業4.0”直接將人、設備與產品實時聯通,工廠接受消費者的訂單直接備料生產,省卻了銷售和流通環節,整體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物料成本、管理成本)比過去下降近40%,消費者通過“工業4.0”訂購的商品比淘寶網購還要便宜。
上海明匠智能創始人陳俊說,該技術已經通過英國評審,取得路虎極光、神行者2代兩個品牌共計1600萬元的設備合同。按照計劃,采用“工業4.0”流水線生產制造的個性版路虎極光汽車,今年年底就將在江蘇常熟下線。
一名德國展商驚訝地表示,沒想到中國這么快就推出了自主研發的工業4.0設備,并且已經安裝在跨國公司的生產流水線上。
隨著阿里巴巴的上市,中國的互聯網流通、消費、零售、溝通行業的高潮已經到了,但也就快結束了。在工業4.0 時代,當消費者可以直接向智能工廠定制商品且價格更低時,淘寶這樣的電子商城也將面臨覆滅。
“淘寶連接的只是網店賣家和消費者,扮演的只是網絡銷售渠道商的角色。而在工業4.0 時代,當消費者可以直接向智能工廠定制商品且價格更低時,淘寶這樣的電子商城也將面臨極大壓力。”陳俊認為,從時間來看,淘寶被“工業4.0”淘汰出局大概只需要10年時間。
中德“工業4.0”將大不同
近年來,從中國機械產業的高速增長中,德國看到的更多是“德國制造”自身的危機。數據顯示,德國以16%的份額占據2013年全球機械出口首位,中國以11%的份額,略低于美國位于全球第三。同時,在全球設備制造業的32個子行業中,中國已經在7個子行業中取得了領先地位。
但是,“中國制造”與“德國制造”之間還是有差距的。“德國制造”是質量保障的代名詞。德國每10家機械設備制造企業中就有6家生產高端機械產品。與“德國制造”相比,來自中國與韓國的競爭主要是通過更低的生產成本。而這一競爭力在“工業4.0”中被認為可能通過更強大的物聯網技術加以抵消。
對于中國制造來說,“工業4.0”是一項宏偉的愿景,令人擔憂的是我們是否已經處在“工業3.0”的階段,或者相比德國企業至少還有兩級的臺階要跨越?
《中國制造2025》規劃幾乎是參照德國“工業4.0”的時間表,但我們距離“智能工廠”的路要長得多。在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都希望通過創新擺脫中國的競爭時,我們的新策略似乎還沒完全找到出路。
中國的現實是不容忽視的:大量的從事低端加工的中小企業、龐大的就業需求、缺乏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簡單工藝的平面管理等,都是制造業發展的特定基礎和條件。
如果說德國的“工業4.0”充分考慮了在未來資源利用效率、人口老化等問題上的限制,那么中國的工業化戰略如何將這些特有的現實情況納入考量?
必須意識到,盡管都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作為目標,中國實現的路徑與德國“工業4.0”將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