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行業三巨頭“BAT”,正在遭遇不同程度的挑戰與危機。
過去十個月內,阿里巴巴與美團網聯合發布聲明,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已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財經》記者獲悉,兩家公司將按照6∶4的股權比例合并,但其中管理層所持有的股份比例是按照5∶5來兌換。目前,騰訊對大眾點評持股20%,為單一最大股東,阿里巴巴對美團持股約10%,根據新的股權協議,騰訊對新公司的持股將降至8%甚至更低,阿里巴巴持股也將降至6%以下,兩者對新公司的控制力將進一步削弱。
“大眾點評的上一輪估值要遠低于美團,所以在這次合并中,張濤是最大的贏家。對于兩家公司而言,它們不再是巨頭之間相互制衡的工具。”一位投資人告訴《財經》記者。
上述投資人稱,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后將啟動新一輪融資,估值至少在170億美元。這家新巨頭的誕生將給現有格局帶來深遠變化:第一,其將占據全國80%以上的團購市場份額,直接給百度糯米以沖擊;第二,新公司將直接成為餓了么的股東,目前美團近一半的成本來自外賣業務,新公司和餓了么的惡性競爭有望緩解;第三,關鍵業務止損之后,美團可以騰出更多資源輸血給酒店和電影票業務,以對抗攜程藝龍和去哪兒、淘寶電影。
“合并之后,百度糯米基本上無翻身可能。”一位大眾點評的高層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騰訊是58最大的股東,但我們和百度、阿里都有關系。哪個彈藥的性價比好,就去哪里買彈藥。說到底,戰爭的主體是我們,不是他們。”58到家CEO陳小華說,“在整件事情中,我們只對自己的成功負責,不會對任何其他人負責。”
陳小華稱,這兩年崛起的公司并不像PC時代那么依賴和恐懼BAT。他打了個比方:目前Uber70%的網上支付來源支付寶,如果Uber禁用支付寶改推其他支付工具,用戶是會放棄支付寶還是放棄Uber?“肯定是前者。”他說。
目前,包括美團、58、餓了么在內的公司都在計劃推出自己的支付工具和金融產品。當它們羽翼豐滿,不再借助巨頭的平臺和工具時,BAT將更加難以掌控戰局。
控制與反控制
很長時間以來,多數互聯網大公司都采用以產品和業務為導向的事業群管理架構,這讓它們在過去幾年收獲頗豐。比如2013年阿里七大事業群調整為25個事業部細化產品與服務。
以產品為導向的公司架構正在失去效率,因為互聯網對傳統服務業的徹底改造意味著用戶需求和服務才是決策公司架構的準繩。
百度今年1月進行了一次大的架構調整,將原有業務群組重新整合為三大事業群組——搜索業務群組、移動服務事業群組、新興業務事業群組。三者的任務分別是守制、開疆、創新業務的研發。
阿里的管控模式則從公司化運作升級到集團化運作,阿里影業、阿里音樂、阿里體育、阿里健康分別拆分并獨立為阿里的控股子公司。
騰訊近幾年公司架構最大的變動是去年5月微信事業群的成立以及騰訊撤銷了騰訊電商控股公司,實物電商打包給京東,而其中的O2O業務全部并入微信事業群。
百度組成了一個目的性和進攻性明確的架構,但“三分天下”的架構會強化公司內新老力量的勢力劃分,在這種情況下,李彥宏就成了唯一的準繩。“什么事情都要李彥宏決定,這是百度最大的問題。”一位百度的前高層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阿里將淘系內的相關業務和收購來的業務打包成為獨立公司,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它有些類似于新谷歌Alphabet的架構。這可以讓有前景的業務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但弊端在于容易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
騰訊的挑戰在于,其將O2O和微信支付全部打包進微信事業群,微信承載了太多的使命,這直接影響了微信的節奏。而直到現在,O2O還沒有成為微信的核心業務。
微信在O2O時代的引導能力正被打上問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巨頭不掌握移動入口,它的開放平臺戰略則無法實施。而在線下+線上的時代,即使掌握了入口,它們也無法掌控線下。
姚勁波告訴《財經》記者,過去BAT掌握著流量分發,它們負責制定規則。而在O2O領域,定單多少取決于線下的供給能力,而并不取決于出口和入口。所以,掌握線下的人掌握主動權。
“微信對于58同城更有意義,因為作為信息分類網站,58同城不需要考慮線下供給,只要有流量就有價值。”而對于58到家,比如其中的上門洗車服務,陳小華說,“下一場雨都比BAT給我們的作用大。”
“流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e袋洗董事長張榮耀說,O2O公司管理者們更應該做用戶滿意度的閉環,而非沉浸于做生意的閉環。
今年9月,谷歌重組一家名為Alphabet的企業集團,其更清晰地將旗下盈利豐厚的搜索廣告業務與其疾病治療、機器人和無人駕駛汽車開發等新興業務分離開來。他們并沒有圍繞核心優勢“搜索”去布局,而是圍繞“技術”這一基因去布局,這值得中國公司學習。而百度正在走向其相反的路徑。
阿里53億港元入股銀泰商業一年后,除了在部分城市的銀泰實現用支付寶付款外,當初所宣稱的愿景多數未實現。今年6月銀泰董事長沈國軍離任,早期O2O團隊也基本全部解散;成立兩年多的菜鳥物流今日仍處在買地、建倉庫、與政府談判的階段,當時合作的“三通一達”同床異夢,各自陸續啟動了“電商倉配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在全國各地租用和購買倉儲資源。
2014年,阿里溢價100%收購文化中國,這是一筆價值62.4億港元的并購案,完成收購近半年后,公司發布公告稱,新任管理層發現財務上存在未充分計提的減值準備,并因此停牌四個月。
在外界看來,這件收購案更多實現的是財務價值而非收購整合所帶來的產業鏈價值——阿里影業完成融資后,剝離出報表,并大幅推高阿里巴巴集團持有阿里影業股權的估值,因此帶來高達247.34億元人民幣的處理收益計入。
除了布局線下、精打細算財務收益之外,BAT亦試圖尋找技術的未來。
百度計劃在硅谷投資3億美元成立新的研發中心,該項目將聘用約200名員工。阿里巴巴則在今年聯合富士康向日本軟銀旗下一家機器人公司注資145億日元,在此之前,阿里還宣布將聯手中科院研發可以改變世界的量子計算器計劃。騰訊在人工智能方面幾乎沒有投入,但他們在2014年投資了一家位于硅谷的專注于用機器模擬人腦的人工智能技術公司。
但直到現在,除了百度今年8月發布了一款為用戶提供秘書化搜索服務的機器人助理“度秘”之外,這些投資還沒有看到實質的進展和可被推廣的成果。
一位創業者表示,BAT更應該做的是將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工具變成各個領域的基礎設施,而不是想著直接去搶垂直領域的份額。“這注定會失敗。”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