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海爾小家電跨境綜合服務平臺在廣州宣布正式上線,使海爾在商業領域的互聯網+版圖再添一員,也是海爾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對外宣告其跨境戰略。
作為海爾集團旗下日日順跨境電商平臺的一個重要板塊,HotOEM垂直于小家電行業,通過跨境“B2B2C模式”打造的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在該開放式互聯網交互平臺上,海爾集團不再靠生產制造賺錢,而是通過共享海外買家和供應鏈等資源,與用戶共同打造產品,最終以利潤分成方式獲取回報。
“海爾近幾年在做大轉型,從生產冰箱等產品的工廠變為生產創客的平臺。”海爾集團副總裁刁云峰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商業、互聯網+金融是海爾平臺化轉型的三大板塊,而單單在跨境電商一塊,海爾迄今已投資逾億元。
打造外貿OEM生態圈
目前,全球三分之二的小家電產品來自中國,其中大多是由中國供應商為海外品牌OEM代工。但如今國際優質訂單數量日益減少,中國家電企業獲取訂單的難度卻越來越大,加上不斷攀升的勞動力成本和日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正嚴重蠶食OEM業務的利潤率。
一位參加廣交會的小家電OEM廠商告訴記者,10年前其公司的毛利率至少在50%以上,而如今毛利有20%已經很不錯。而對于大部分不生產只做小家電外貿的人來說,利潤更低至幾個點。
以小家電產品的售價為例,惠人牌原汁機在ebay上可以賣到258-658美元,而國產的只能賣14-58美元;Dyson無葉風扇的售價是200-600美元,而國產的是31-64美元。更多小家電信息請查閱發布的《》
“找不到訂單和優質大買家;有了訂單,卻因外貿經驗不足或資金鏈壓力無法接單;因為缺乏設計、質控、供應鏈管理等能力,白白丟掉定單。”刁云峰認為,獲取主流品牌買家訂單和全面提升企業及產品競爭力,是中國小家電OEM供應商逆勢而上的重要途徑。
于是在三年多前,海爾首先從線下開始著手,成立了廣州海爾國際商貿有限公司,把海爾電器作為集團在商業領域探索互聯網+的載體。
面對當下眾多跨境電商平臺,海爾最終選擇成為第四類。“第一類如大龍網、ebay等,提供外貿流程中的單節點服務,也可直接拉動訂單;第二類的中國制造網、環球資源等同樣提供單節點服務,但并不直接帶來訂單;而第三類的一達通、世貿通等提供全流程服務,但也僅停留在信息服務,無法直接帶來訂單。”刁云峰認為,海爾的HotOEM屬于第四類——既提供全流程服務,也直接帶來訂單。
去年HotOEM在線下的營業額超過30億元,刁云峰表示之所以選擇在今年上線主要是考慮到要積累一定的用戶資源才好對外公布。此前,海爾已經打造了海貿云商和易銷云盟兩大跨境平臺,而HotOEM綜合了兩者優勢和特點,初步形成OEM貿易生態閉環。
平臺化轉型
2014年,海爾集團在互聯網戰略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的顛覆主題,提出:企業平臺化對應企業的互聯網思維,即企業無邊界;員工創客化對應員工的價值體現,員工成為自主創業創新的創新者;用戶個性化對應著企業的互聯網宗旨,即創造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
“從具體戰略上看,海爾分成了三大板塊: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商業、互聯網+金融。”刁云峰表示,在傳統工業制造領域的互聯網+改造,海爾將主要以青島海爾作為載體;而在商貿領域,則是由香港上市公司海爾電器來承載,此外海爾集團底下還有金融服務公司,未來不排除拆分上市的可能。
目前,在工業的互聯網改造上,海爾分別對外發布了智慧家庭戰略以及對內進行互聯工廠改造;商業領域的互聯網+定位在價值交互的共創共贏平臺,底下主要有巨商匯、跨境以及商城三大板塊;而在金融領域,海爾要做產業互聯網金融解決方案平臺。
據海爾官方最新披露,截至今年7月,海爾共建立起21個平臺。迄今為止,有近200個小微在海爾平臺上運行,77%的小微年銷售額過億,而每個小微團隊的核心成員只有七到八個。
不過,這種顛覆性的轉型伴隨著不少陣痛。
“與其被人殺掉,還不如自殺。”海爾小家電跨境綜合服務平臺總經理楊華如是形容海爾目前正進行的改革。不過,轉型似乎已看到希望。今年上半年,青島海爾實現營收419.20億元,同比下降10.81%;但受益于產品結構優化等因素,實現凈利潤26.28億元,同比增長2.41%;而海爾電器上半年盈利按年上升12.2%,至10.96億元。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