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沒有經過大風大浪的上市公司,那都不算知名企業,不管金融危機是否真的要來,反正各種危機言論已滿天飛。《投資界“十年系列”年終策劃》,特盤點下這一年誰比誰更慘?中概股、A股市場上那些市值遭“腰斬”的上市公司你知道幾個?拼命以“投資+并購”來擴張生態版圖,好像都不如股價暴跌、市值縮水來的快!
市值縮水探因:
1、2015年2月,由工商總局觸發的“白皮書”事件,初次觸動了潛伏已久的華爾街做空機構,隨后《索羅斯清倉阿里巴巴》、《巴倫周刊:阿里巴巴股價可能再跌50%》等一系列做空阿里的聲音甚囂塵上;
2、上市后這一年的馬云和阿里沒有繼續在神話的軌道上繼續前行,反而開始跌下神壇。馬云的戰略視野、阿里巴巴的布局、整體團隊建設、業務創新能力等,頻頻被詬病。
3、阿里一直是拿著投資人的錢,也干著投資人干的事兒。從豪砸近50億美元戰略投資蘇寧,到四處撒網投資“獨角獸”類公司,一直忙著彌補電商生態中的發展短板,目前來看產業鏈聯動效應尚未顯現。
阿里巴巴自救:
1、阿里的主要股東馬云和蔡崇信已公開承諾不會拋售股票,還發布了40億美元股票回購計劃,以增強投資者信心。9月21日,阿里有超過15.79億股的股份解禁(占總股數約63%),但這并未對股價產生影響。
2、電商是新興的朝陽產業,且有著數億用戶的支撐,在中國經濟整體發展向上的大背景下,完全不必擔心未來的發展空間。作為中國在海外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阿里巴巴被動成為西方看空中國的指標股。
3、阿里在資本市場上縱橫捭闔,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9月底,這一年阿里投資并購總額超300億美元,涉資公司大大小小超百家,積極進行著全球化擴張,長期來看投資價值可無限放大。
IPO就像一把雙刃劍,馬云的榮光和枷鎖都被置于放大鏡中。近日阿里的股價一直處于低迷狀態,這種情況或許會在阿里年度財報公示后有所改觀。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