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債務再現違約!10月19日,中鋼股份公告稱,將延期支付規模20億元人民幣的“10中鋼債”本期利息。這已構成事實上的“違約”,是繼保定天威后今年第二例央企債務違約,也是中國鋼鐵企業在國內債市的首例違約。
不僅于此,時代周報記者梳理,接連的債券兌付危機今年已出現不下5例。頻繁的債務違約,最受傷的莫過于投資者。近日,時代周報記者采訪多個律師以及債權方了解到,在當前的情況下,一旦債券發行人無法償還本金和利息,投資者將會變得十分被動,追回投資款項的概率極低。
但投資者仍“有恃無恐”—即使企業債違約也會有機構兜底。事實情況也如此,大股東、債券發行人以及地方政府均會想盡辦法挽救企業,避免違約,剛性兌付仍未打破。
央行高層曾在多個場合表達對剛性兌付的“不滿”。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就表示,要打破剛性兌付,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風險的前提下,讓違約事件自然發生,培養投資者風險意識,從而強化市場紀律,消除市場扭曲。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打破剛性兌付仍需時日。
債券頻繁違約
屋漏偏逢連夜雨。10月19日,中鋼股份延期支付規模20億元人民幣的“10中鋼債”本期利息,構成了事實上的違約。當日,中鋼股份的主體信用等級被中誠信國際由BB下調為CC,且被列入可能降級觀察名單。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近年來,鋼鐵行業持續低迷,中鋼集團的經營能力也持續惡化。“中鋼集團陷入如今的困境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2011年之前大舉擴張、粗放經營同時積累了巨額的貸款債務所致,在整個行業步入低谷時期,風險問題集中暴露,債務危機顯現。”招商證券固收團隊分析道。
中鋼股份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10月13日,天威英利發布公告稱,該公司2010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應于當日到期兌付,未按期足額兌付本息,構成實質性違約。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這已經不是天威集團第一次違約。今年4月21日,天威集團因未能按期支付所發中票利息,成為首家債券違約的國企。天威保變當天發布公告,由于公司發生巨額虧損,未能按期兌付15億元“11天威MTN2”的本年利息。這預示著天威保變最終未能籌措到8550萬元的付息資金。
上海證券的分析報告認為,“10英利MTN1”違約主要原因是公司目前現金流出現問題。從公司公告的數據來看,天威集團經營性現金流波動較大,目前經營性現金流處于較低水平,而籌資現金流則連續三年為負,規模更是超過經營性現金流規模。
5月26日,珠海中富公告稱,公司2012年公司債券本月28日到期將無法按時足額兌付本金。對于巨額的債務缺口,珠海中富在當天公告中給的解釋是,公司未能及時將償債款項存入賬戶的原因主要為銀團基于實際控制人變更而采取暫不抽貸、保留存量余額不新增貸款、不釋放抵押物的態度,同時部分銀行采取限制性措施使公司不能正常調用賬面資金,導致公司流動性受到很大限制。
4月7日,中科云網發布公告稱,由于尚有2.41億元資金缺口,無法按時、足額償付2012年公司債券應付利息及回售款項,構成對本期債券實質違約,國內公募債券市場迎來本金違約第一單。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在研報中稱中科云網“具備違約典型特征”:原主營餐飲業務幾近停滯,轉型的新媒體大數據業務未見起色,自主現金流產生能力幾近喪失,又因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致定增受阻,且實際控制人離境未歸,終致違約敗局。
投資者最“受傷”
債券出現兌付危機后,最受傷的莫過于投資者。近日,時代周報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由于維權手段不多,一旦債務出現問題,投資者追回款項的概率將變得極低。目前債券投資者的維權途徑十分有限,一般通過仲裁和提出訴訟,但這兩種途徑的效果均不明顯。
上海市華榮律師事務所律師許峰表示,債券投資者的維權手段不多,即便是申請仲裁和提起訴訟,效果也不會太好。即使是起訴和仲裁成功后,債權人也都是很難拿到錢的,因為這沒有多大執行力,發行人根本沒有錢兌付。
中金公司發布的研報認為,對于普通無增信的債券,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投資者主要可以通過違約求償訴訟和破產訴訟兩條途徑追償。而對于有增信措施的債券,債權人還可直接要求擔保人代付或通過處置抵質押物獲得賠償。
事實上,我國債券普遍不設置交叉違約條款,債權人只有在自己持有的債券到期時才能追究違約責任并進行求償,如果先到期的債權人已將有效資產實施保全、求償等法律措施,后到期的債權人就很難獲得有效的資產清償。
“另外,普通投資者對債務的把控能力遠遠落后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處于弱勢方,只能聽天由命,這也會十分的被動。”10月22日,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王律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而且,債券投資者自我保護意識相對淡薄,尤其是在個人投資者較多的交易所債券發生違約時,出現了“監管機構和主承銷商積極,而投資者淡定”的怪象。
例如,在超日和湘鄂債出現盈利惡化、債券尚未到期時,主承銷商多次給發行人及其實際控制人發函要求提供保障措施,而相應召開債券持有人會議時,多次出現持有人出席人數達不到會議有效條件,使得會議決議不生效的情況。
將打破剛性兌付
但事實上,不少投資者并不擔心債務違約,他們所持的理由是:即使企業違約,地方政府、關聯企業以及大股東乃至債券發行機構仍會選擇兜底,實現剛性兌付。這是大部分投資者的心態。
而事實情況也如此。中國債券市場長期以來存在剛性兌付,雖然曾多次爆出公募債券違約風險,但最終均由目前國內公募債券市場真正違約的,只有2014年“11超日債”,但也只是未能如期支付利息,且在9個月后公布了兌付方案,投資者獲得本息全額償付。
以天威債為例,天威集團已經沒有償債的能力,其母公司兵裝集團雖然資金實力雄厚,但明確表態不會償付這次違約的幾千萬元利息。但就在各方都以為剛性兌付有望打破時,市場卻傳出消息,天威債承銷商建設銀行態度有所松動,同意放貸給天威集團應對違約危機。
天威債違約局面可能發生的逆轉,印證的是中國金融市場廣泛存在的剛性兌付:債券發行人、承銷商、地方政府及其大股東會盡一切可能救助陷入償債困境的企業,對其債務“兜底”,避免違約,因此機構對于債券投資仍是“人有多大膽,債有多大產”。
興業證券分析團隊認為,這簡直不異于一場賭博,都是賭最終或是發債人大股東收拾這個爛攤子,抑或通過政府接盤,或者通過并購重組進行債務轉嫁,但這種情況不可能持久。
央企“金身”雖得以暫保,可剛兌打破仍是大勢所趨。畢竟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依舊較大的背景下,部分盈利能力差、債務累累的企業可能無法支撐太久,破產或者兼并重組都是一種良性的選擇。
央行也在金融穩定報告中明確表示,“剛性兌付”現象有悖于“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市場原則,不僅助長了道德風險,也抬高了市場無風險資金定價,引發資金在不同市場間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動。并稱,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剛性兌付。
李奇霖告訴記者,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違約事件發生率提高。天威債違約更多的是標志性意義,因為市場一直預期國企和大行承銷的債是不可能違約的。但打破剛性兌付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短時間內實現并不現實。
中金公司認為,打破剛性兌付讓風險資產定價回歸風險特性,與降低整個社會融資成本并不矛盾。對于債券市場而言,違約事件不僅有利于推動信用債投資回歸風險定價本源,實現風險收益的匹配,而且在中長期內有利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
債券仍值得購買產能過剩及地產業或是雷區
在當前債券違約頻發,打破剛性兌付是大勢所趨的情況下,投資者已經不能抱有“會有機構兜底”的心態購買債券。那么問題來了,當打破剛性兌付遲早到來之時,債券是否還值得購買?
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多個債券從業人士以及專家均認為,雖然打破剛性兌付是大勢所趨,難以保障投資者百分百的本金安全,但畢竟債券違約的概率并不高。購買股票的收益雖然高,但風險也大;貨幣基金安全,但是收益率偏低。
仍值得購買
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目前市場上的寶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維持在3%-4%之間,而且趨勢還是往下走,而現在很多五年期的企業債利率都超過7%。
中國銀行理財專家廖亮提醒稱,與國債相比,企業債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往往相對偏高。投資者一定記住:企業債投資收益率越高,風險可能也越大。
廣發證券債券業務團隊相關負責人林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不能因為債券會出問題而否定它,大部分的理財都會出問題,投資者應當結合風險和收益來做考慮。企業債相對來說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不如國債安全,但高于當下市場大部分理財產品的利率。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公司債的收益來源主要有兩種,除了可以在固定的時間獲得利息和本金,還可以通過滬深交易所市場逢高賣出,通過低買高賣來鎖定收益。目前公司債收益率多在4%-10%之間,根據債券評級以及公司本身償還能力的不同,收益率也不同,如果想獲得更高收益,也需要承擔高風險。
“目前投資者對風險的警覺性越來越高,在資產配置上傾向于低風險的產品。”穆迪大中華區信用研究分析團隊負責人鐘汶權也分析道。
“相對來說,企業債的風險較大,適合謹慎的投資者。因為,目前債券市場上杠桿率較高,如果不利用杠桿加以放大,收益很難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好買基金研究員認為,債券作為一種長期配置資產,追求的是穩健收益,作為投資者更應關注債基長期業績和波動情況。
對于資產配比的情況,林海認為,這沒有一定的規律,要具體結合投資者的收入以及風險偏好、投資態度來風險,因人而異。
景順長城四季度投資策略報告中指出,未來債市主要由基本面主導,對于信用債而言,經濟下行壓力大帶來信用風險提升,信用利差有走闊風險,需要加大甄別力度。
慎重選擇投資標的
在維權途徑缺少以及風險加大的情況下,對于投資者來說,如何選擇債券則顯得尤為重要。10月22日,林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投資者首先要查看企業的營收情況、業務構成情況以及所屬的行業。
在挑選債券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債券發行人的所處行業。目前出現債券違約的公司行業也較為集中,比如,“11超日債”“10英利MTN1”“11天威MTN2”的發行主體主營業務均與光伏行業相關。其余出現違約的債券發行主體基本都與行業景氣度相關。時代周報記者梳理,上述違約的企業或屬于產能過剩的行業,或業務跨界大影響現金流。
“在分析信用債違約風險時,應堅持安全策略,結合宏觀經濟基本面、行業景氣度、產業生命周期及企業個體來分析,重點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選擇評級較高、公司經營和財務狀況相對安全的信用債。”東興證券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師譚凇告訴記者。
民生證券固收負責人李奇霖表示,鋼鐵、煤炭、石油化工和紡織是信用風險高的行業,投資者應重點關注民營企業、資產負債率極高的國有企業以及集團公司的償債能力。
受經濟持續下行影響,市場上信用風險事件不斷發生,在公募債市場上,超日太陽、湘鄂情、天威保變等公司的債券相繼發生違約事件,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要謹慎低等級品種信用風險的惡化,尤其是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等行業,避免踩雷風險。
國金證券研究團隊認為,目前大面積的信用風險爆發,依然需要關注較差行業的景氣變化和股東支持的力度,信用資質甄別顯得非常重要。無論是二重集團及子公司還是天威集團及子公司,都是受到行業景氣度下滑以及股東支持力度下降的影響,使得償債能力大幅下降。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