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空調行業已經陷入負增長態勢。而在此時,格力選擇進軍手機產業,是為了尋求新的藍海還是為了轉型智能家居鋪路?
近日,一則格力向供應商發布通知強賣手機的新聞將格力手機推上風口浪尖。
隨后不久,格力空調官方微博就回應稱,此事不屬實,通知純屬偽造,格力保留法律追責的權力。
格力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稱:“我們從來沒有發過這樣的通知,公司正在調查此事。”
從年初董明珠稱格力要做手機,直到近期的“強賣”緋聞,格力手機幾乎每個月都要上一次頭條。董明珠也以其言論頻頻引爆輿論場:“分分鐘秒掉小米”“5000萬銷量”“開機畫面必須是我”……似乎格力手機的噱頭早已淹沒手機本身。
回歸手機本身,格力手機的存在到底對格力有多少意義?
遲遲未公開銷售
不敢,不想還是不能?
盡管早在今年3月,格力手機的魅影就已現身互聯網上,然而時至今日,格力手機仍然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從來沒有過官方授權下的公開銷售行為。
2015年8月24日上午10時,格力手機突然現身聚劃算開搶,公開售價1599元,限量1000臺,每個ID只能搶購5臺。但在活動上線半個多小時后,格力手機卻從聚劃算頁面上消失了。
格力官方給出的解釋是:“那是我們安徽一個經銷商自己做的,未取得總部授權,所以令其撤銷。目前產能供不應求,何時公開發售,敬請等候通知。”
有網絡評論認為,格力手機之所以一直選擇在內部銷售,是因為不敢對外界公開銷售。在上述聚劃算預購活動中,格力手機半個多小時僅獲得1000多個預約,而小米等手機在新機預購時,幾乎都是在幾分鐘內被預購一空。董明珠曾稱格力做手機“分分鐘秒掉小米”,然而如果真的公開銷售卻極有可能被小米“秒掉”。
據了解,目前正在內部銷售的這款格力手機搭載了高通驍龍410四核處理器、5英寸720P屏幕、1GBRAM和8GBROM、500W后置攝像頭和200W前置攝像頭。而紅米Note2等熱門機型,性能比格力手機幾乎增加一倍,但價格卻只有格力手機的一半。
由于格力手機目前尚未公開銷售,格力手機的線上銷售情況也不得而知。但法治周末記者在淘寶上搜索格力手機,在篩選條件中選擇“自用閑置轉讓”,卻得到30余條搜索結果,均為個人賣家自行轉讓的格力手機,價格從750元至1600元不等。不過這些手機基本上無人購買。記者發現在30余條檢索結果中,僅一款售價為750元的格力手機上顯示有一人付款。
格力市場部負責人則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目前格力手機還在不斷優化升級,內部銷售是為了收集更多的用戶體驗,進而提升和改進手機。此外,格力手機目前產能不足,擴充產能仍然需要一個時間過程。
“未來高配版、第二代手機很快就要面世。等產能上來,系統成熟,品質有更高的提升,到時候我們再做大批量的推廣。”該負責人說,“把產品做到極致,是企業一直以來的要求。肯定要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完美的手機,這是我們公司的一個目標。”
業績下滑謀求轉型
格力不造手機會被淘汰?
雖然外界對格力造手機的質疑聲此起彼伏,但格力仍堅持既有的策略。手機對于格力而言究竟存在怎樣的意義?
“家電市場正在不斷萎縮,雖然手機市場增長的速度也在下降,但至少是正向的,格力造手機也是想在手機市場上分得一塊蛋糕。”梁振鵬說。
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2015年空調市場銷量下跌5.4%,銷售額下跌10.5%,空調行業已陷入負增長態勢。
在行業低迷的形勢下,以空調為主營業務的格力,境遇也不甚理想。2015年上半年,格力電器空調業務營收419.9億元,同比2014年下降約17%。
近日,格力發布了第三季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前三季格力電器營業收入為815.2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7.16%;前三季凈利為99.53億元人民幣,僅同比增長1.27%。
格力8月末公布的2015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為501.1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3.4%;凈利潤57.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05%。今年也是自2009年以來,格力電器年中報營收首次下降。
面對業績下滑的壓力,格力正在竭力轉型。而格力造手機并非出于董明珠的一時任性。在業內看來,手機背后隱藏的是格力的智能家居野心,造手機也是格力轉型道路上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格力市場部負責人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格力不是為了做手機而做手機,手機對于格力體系來說,并不是一個單品類的產品。企業目前正在做智能環保家居系統,手機是智能環保家居系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移動控制終端。格力是出于發展智能環保家居的需要而做的手機。未來用戶要應用智能家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一個比手機更好的選擇。”
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營銷專家委員洪仕斌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中國的手機市場早已是一個充分競爭的態勢,投身手機紅海,格力手機的前景很困難,但格力又不得不去做。因為智能家居是未來家電行業發展的方向,而手機是一個最重要的端口。目前,海爾、美的等家電巨頭都在布局未來的智能家居領域,格力如果不去做,就要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自建生產線
格力稱要嚴控質量
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與小米等企業制造手機采用與廠商合作代工的模式不同,格力方面稱要自己全面掌握手機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
而格力對產能不足給出的解釋是,格力要自己建造格力手機的生產線。
此前,據4月份工信部曝光的信息顯示,格力手機是由深圳卓易智造代工生產。
格力市場部負責人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手機,格力逐步會全盤自己制造。”
至于為何不像其他眾多手機品牌商一樣選擇代工的模式,格力方面認為主要是出于對產品質量的保障。
格力市場部負責人對法治周末記者說:“因為只有自己制造,產品的質量才能得到控制。格力發展起來,不是一天兩天,在產品的品質上我們要對終端消費者負責,就一定要控制產品質量。格力一直認為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而沒有質量就沒有生命。”
格力雖然長期深耕空調產品,但是也對自己制造手機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因為格力是搞制造業的,已逐步走向精工制造,我們現在的一些加工,精度是非常高的。手機的制造從技術層面來說,并不是太高端。經過多年積累,我們有8000多人的研發團隊,而自身缺乏的內容,也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加以拓展。”格力市場部負責人說。
不過,梁振鵬對法治周末記者指出,格力造手機的出發點是對的,但方法上可能有所欠缺,格力自建生產線生產手機存在較大的風險。
梁振鵬認為:“對于格力而言,沒有必要從手機的制造環節入手。手機屬于IT行業,空調本身是一個傳統的機械制造行業,行業跨度較大。格力空調是經過多年的積累才保證了產品品質,而格力現在進入相對陌生的手機領域,之前積累的絕大多數經驗、技術、知識產權等都難以用上,想要制造出高品質的手機有很大難度。”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