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我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86億平方米,除此還有超過70億平方米的在建面積;第一太平戴維斯更預計,到2020年,中國還將新增300億平方米各類物業。
11月10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首次提出了化解房地產庫存的問題;次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強調,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以帶動住房、家電等消費。壓力之下,去庫存成高層共識。
自1998年住房信貸化開始,經過17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存量時代”,已猝不及防地到來。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預計,為了去庫存,寬松政策還將加碼,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信貸政策繼續寬松、戶籍制度改革、調整普通住宅界定標準、放緩房產稅落地、降低房企融資難度等將會是未來的政策儲備。
任志強更建議,可以用個人所得稅抵扣住房按揭貸款利息,以推動購房需求;此外,可能需要放開政策,不限制購買第三套住房。還有,放開二孩的政策后,也許有很多人愿意買房子。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院長楊紅旭表示,短期內,去庫存的政策可能包括:個人房貸進一步寬松,首付仍有降低的空間;財稅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取消二手交易的營業稅,暫緩房地產稅立法,首套房貸利息可抵個人所得稅;貨幣政策繼續寬松,降準降息繼續;棚改拆遷補貼,以貨幣為主,實物為輔。
事實上,自去年9.30新政開始,樓市去庫存便已展開。今年的3.30、連續降準降息、放松房企融資等政策,無一不指向這一目標。
一直以來,樓市調控的邏輯是側重需求端,不管是限購、限貸抑或是購房和戶籍政策掛鉤均如是表現。
然而,當前的樓市形式已經表明,樓市的需求端是有限的,2014年9月,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樓市托舉,刺激住房消費的政策。21世紀宏觀經濟研究院認為,托舉政策對于穩定房地產市場,防止房地產硬著陸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諸多后遺癥,且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問題,比如利好集中一線城市放大一線城市房價泡沫,再增三四線城市供應等。
也就是說,以刺激需求為主的房地產托舉政策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房地產問題,進而促進房地產持續健康發展。21世紀宏觀經濟研究院認為,讓房地產市場回歸消費品,力推房地產的供應側改革是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房地產問題,促進房地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
具體來看:
1.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大地方政府負債管理和政府融資體制改革、弱化地方政府收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程度,遏制地方政府在房地產市場中的獲利行為。更深層次的改革還要包括對官員政績考核體制的革新。
2.加快設計系統的房地產稅種,對房地產的建設、交易、持有的各個環節,充分利用稅收的杠桿作用進行調節,抑制房地產市場投機行為的出現,使房地產回歸消費產品的屬性。
3.預期降溫,中國需要有限市場化的房地產管理模式。讓中國房地產回歸消費品角色、弱化其資本屬性,強化房地產行業的福利性質、弱化其盈利性。
4.啟動房地產資源普查,包括當前的住房庫存、分布,以及閑置情況,基于供應端和未來住房的需求,來確定房地產的供應。
6.力推戶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建造適應農民居住的房產,降低農民進城購房的門檻。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