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國股權系統網站消息,速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公布公開轉讓說明書,成為即將登陸新三板的另一家新媒體公司。此前虎嗅科技(8834527.OC)已在去年11月先一步在新三板成功掛牌。雖然兩家都是新媒體企業,但是無論從資產規模、利潤數字以及盈利模式均大不相同。
翻開速途的招股說明書,直觀感覺就是速途是一家營銷公司,而非媒體。從收入內容組成來看,內容營銷服務占了收入的近六成,這一比例在2014年更是接近100%。所謂內容營銷,即為客戶提供品牌宣傳、產品推廣以及客戶關系的管理,這與廣告營銷企業并無太大區別。而就是借由這個利潤點使得速途的業績異常美妙。內容營銷業務2014年度、2015年實現毛利分別為1,217.53萬元、1,523.73萬元,占公司同期毛利總額的比重分別為97.59%、57.26%。
2015年,新媒體產品與服務也為這家公司提供了約40%的毛利,而這一數字在2014年的占比僅為2.4%。但是細看所謂的新媒體產品與服務,做的依然是為企業客戶提供廣告發布、市場調研以及市場活動等服務內容。依靠著公司兩個門戶網站的廣告位公司提供了1050萬元的利潤也是相當可觀。對比同樣是新媒體的虎嗅,這一點則相對沒有速途做的如此有效。2014年,虎嗅的總收入是926萬元,毛利率為56.85%,但一年的凈利潤僅為66萬,與速途相距甚遠。當然成立時間也有很大關系,速途成立于2005年,相比虎嗅三年時間資源的積累可能更多。
如此大手筆的利潤即使放在廣告公司中也可占得一席之地,歸根結底的原因可以從主要客戶中一探究竟。速途歷年來前五大客戶中,聯想、奇虎、紅星美凱龍等頻頻現身,其中向聯想2015年提供的服務收入就超過1000萬元。與之相比,根據已經披露的公開資料,虎嗅2014年第一大客戶是百度,收入為66萬元。
這與兩家公司的業務模式不無關聯。虎嗅主打的是精品內容平臺,所有的文章都由后臺編輯根據投遞稿件篩選后放出,雖然過多依靠外部產生的稿件內容,但是就平臺的內容質量而言,有一定的審查標準。而縱覽速途的業務模式,更多的則是營銷手段。基于客戶所需在合適的平臺上投放資源,并提供數據分析等其他業務來獲取利潤。說速途是新媒體,其僅僅是依靠了新媒體的資源來投放營銷內容,本質上更多的還是個營銷平臺。
從兩家主要的競爭對手中也可以看出其細分領域的差別。虎嗅的主要競爭對手為36氪、鈦媒體等等科技領域主打內容的平臺媒體。而根據招股說明書速途的主要競爭對手為北京微媒、飛博共創等公司,主要提供的都是營銷服務,說其是新媒體,不如說是新媒體營銷公司更恰當一些。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