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發酵師,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總是要以市場為導向做出產銷決策獲得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的,產品和服務要迎合消費者和用戶的需求,取得市場認同后方能塑造品牌和占據市場分額,這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
但是這樣的市場判斷前提是建立在“經濟人”基礎上的,即市場參與主體的個人是理性和自律的,消費者以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通過約束自己的選擇和喜好來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這本是一種不錯的市場自我調節機制,是一種雙贏。
可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進程加快,專業分工和跨界程度的雙向深化發展,市場和產品種類、功能以及其營銷傳播手段越來越復雜,消費者面對一個空前繁雜的市場措手不及。特別是隨著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對“經濟人”的假設前提形成了極大的挑戰。行為經濟學認為,人是情緒化的動物,經常受到心里暗示誘導和外在環境的影響,做出非理性的決策和選擇,特別是在面對專業化和知識受限度較高的產品時,這一點尤其突出,這時候做好市場引導和消費者的培育就更加重要了,因此這時候迎合市場需求就是一個偽命題和過于超前的概念。
行業就是鮮明的例子,是需要市場引導和培育的,而一味迎合市場需求忽視這方面的企業則比比皆是!
首推的冤大頭就是鐵觀音,鐵觀音本來是溫和的、綠葉紅鑲邊和濃香型的發酵茶,發酵程度有高有低,在推向全國市場特別是北方的時候,為了迎合更具市場統治力的綠茶思維而不斷的“綠茶化”,發酵度越來越輕,綠葉紅鑲邊逐漸消失,香氣由濃香型向清香型轉變,湯色由金黃向黃綠甚至嫩綠轉變,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種短平快的直接暴力的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鐵觀音一時風靡全國。可是隨著消費者的辨識能力和消費意識的提高,追求正宗的觀音韻和濃香特點的茶友越來越多,而不倫不類的清香型鐵觀音被拋棄毫無疑問就在情理之中了,而這樣的轉變和陣痛卻對鐵觀音的市場打擊無疑是巨大的,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普洱又何嘗不是,迎合投資炒作自是不用細說,此外最明顯的莫過于茉莉餅了,壓餅的大葉種茉莉花茶,把普洱茶推出去,又迎合了北方人嗜好花茶的習慣,看似左右逢源,實則兩頭受氣,北方人瞧著別扭,南方人又不待見,最后鎩羽而歸,毫無疑問是一敗筆;又如為了適應北方人小清新的味蕾,很多的普洱企業在北上時,主推易武、昔歸和冰島等茶質較為柔和的茶葉,逐漸導致普洱茶給了北方人這種刻板單一的印象,往往在他們接觸過更為正統和重口味的普洱茶后,又質疑那些小清新的偽劣,令這些北上的企業非常苦惱,很多的北方店主也反映了這種普遍存在的情況,若長此以往對普洱茶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所以,“市場永遠是對的”這句話要重新看待,堅持自我,展開對市場的拓展培育和對消費者的教育是應該付諸行動的。從修正后的市場需求理論中我們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結論:市場需求是有效的理性需求,不是認知偏差的短暫性需求,市場要迎合的是前者,滿足后者只會導致混亂無序的市場行為,更會加劇市場發生系統性和全局性危機的可能,這句話可能才是真正的一語中的了!更多最新、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