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一些企業,尤其是一些傳統企業正承受較大的壓力。要從困難和壓力中解放出來,實際上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技術升級、產業升級、發展升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傳統企業的轉型,也要把創新理念擺在核心位置。
講創新首先要講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傳統企業在過去許多年中,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形成了一整套要素配置,創造供給和尋找需求的老辦法。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和經濟發展階段,有些老辦法還可以用,但更多的恐怕已經需要更新了。因此,突破舊習慣、舊觀念的束縛,培育發展新動力、尋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拓展發展新空間,已成傳統企業不得不直面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國家已經提出并實施了:實施“+”行動,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一帶一路”等戰略計劃,我們的企業需要解放思想,找出新辦法和之相呼應。另一方面是企業要設法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框架下,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準自己的目標、找出適合自己的切入點、趟出適合自己的路。
思想解放,找出新辦法、確定新路徑之后,確保新辦法的有效性、新路徑的可行性便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要成功推動傳統企業的轉型,建立新體制是確定新辦法、新路徑之后第一位的事情。從國家層面上,已經提出了要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新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系、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從企業的層面呢?當然是需要做好企業本身的產權、融資、分配等的改革,創新企業管理制度,內控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在升級轉型之路上,能夠生存得更好,發展得更快的企業,一定是同等條件下效率最高、微觀運營能力最強的企業。因此企業微觀制度的創新永遠在路上。
還有就是勇于推進技術的創新。一是靠自己的投入,包括企業自己、社會和國家的投入。從細節做起,對現有的生產線、產品和營銷進行技術改造,實現其升級換代。實際上,我們能夠登上月亮,潛入深海,難道就沒有能力把馬桶做得好一點,把細節考慮得全面一些?顯然,不是做不到,只是沒有認真地去投入,去琢磨。二是靠引進再創新。這個引進包括從研究機構引進和從國外引進。引進一項新技術、做好一項新產品,一個企業就煥然一新了,就升級了。當然,引進要有眼光,有談判能力,有知識儲備,才能夠成功;需要在引進基礎上善于再創造。像,我們本來是落后的,但是經過引進、再創新,高鐵已經成了我們的名片之一。三是靠整合市場資源。可以依托國家的創新計劃,也可以依托自己的一個點子,結合自己企業原有的生產、技術能力、對所在的了解,利用市場中的資金、研發人才來推動創新。
另外,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創新,也能夠呼喚出傳統產業的新的生產力。新的企業文化的建設,是一件成本低而收效可能很多的創新。比如我們有些產品的質量上不去,有些當然是技術水平的問題,但有很多是人的問題,是操作者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傳統企業能夠形成一種人人講誠信,遵守職業道德,愛學習,能不斷地在自己的崗位上搞好創新、提高效率的文化氛圍。這對我們的企業轉型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至少假冒偽劣會逐漸消失,至少產品性能會有一個飛躍,至少排放會有一個明顯的下降。
抓住了創新理念這個關鍵,思想解放了、企業創新制度完善了,技術創新上去了,企業文化建設做好了,從全局上看,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定能夠成功,我們的事業一定能因之再添光彩。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