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至2015年,憑借一波波的投資熱潮以及鋪天蓋地的大戰、真假難辨的宣傳大戰,二手車電商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2016年,外界對于二手車電商關注的熱度繼續升溫,只不過矛頭有所轉移。一年一度備受關注的央視315晚會,二手車電商龍頭車易拍因宣傳交易無差價而暗中收取服務費“不幸”上榜,作為汽車行業的代表替許多提心吊膽的整車企業充當了擋箭牌。
標明無差價卻暗地收費的做法確實不妥,車易拍方面也迅速進行回應,除了向消費者道歉之外還澄清,收取服務費是行業慣例。此事也就差不多要翻篇過去,不像整車企業如果被曝光了產品品質問題,相當一段時間都要在風口浪尖上接受媒體與消費者的質疑。
不過,收取服務費事件引發的對二手車的關注,卻在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僅靠遮遮掩掩收取服務費,能否讓二手車電商實現良好運作和擴展,如果不能,在二手車、、售后等業務短期內難以成氣候的行業環境中,二手車電商的燒錢大戰還能撐多久?
在315當晚回應,二手車交易中收取服務費是“二手車電商平臺的普遍收費規則”后,3月16日一早,車易拍再發回應,表示將公開收費明細,車輛價格的3%作為交易服務費。
由此,二手車電商中公開表明收費的陣營進一步擴大。此前,二手車電商不管運營模式側重B2B、B2C、C2C還是C2B2C,但在宣傳路線上基本分兩大陣營,諸如車易拍、瓜子二手車、人人車“無差價”派,在網站上都有諸如無差價、零差價、不賺差價等鮮明的宣傳口號。另一派諸如優信拍等則屬于公開收費派,如優信拍2014年打出“透明收費,一諾千金”的口號,明確規定交易傭金為1000元/輛車,全國統一價。并承諾一旦查明優信拍有不明收費行為,優信拍賠付舉報者1千克實物黃金。
據某二手車電商工作人員介紹,不管標明無差價還是收取傭金,二手車電商在實際操作中都是要收取一定費用的。“少則千八百,多則上萬,甚至更高。”
至于收取服務費的原因,很簡單,要生存。“哪有不收費的中介?搭建平臺、拓展市場和獲取車源、檢測鑒定這些都需要很高投入,況且,二手車交易中車輛運送和停放、代辦過戶這些也都是要付費的。收費標準各家不一,但誰也不敢收取太高,收高了客戶和車源就跑到別人家了。收取的傭金對于公司運營來說也遠遠不夠。”
瓜子二手車CEO楊浩涌曾表示,目前,瓜子二手車抽取3%的傭金,這項營收僅能維持公司運營成本,距離實際盈利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優信二手車CEO戴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透露,雖然收取一定的傭金,但是如果扣除掉向客戶支付出的各類補貼,目前“并不能盈利”。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汽車分會副會長蘇暉認為,在汽車電商平臺此類收取“渠道服務費”的方式并不在少數,而且無論哪種二手車電商平臺,收益模式相差不大。
支出大盈利難
伴隨二手車市場的活躍,二手車電商近年成為各路投資者眼中的寵兒,據易觀智庫統計,2015年上半年,國內二手車電商平臺總投資額超過3億美元。易觀智庫發布的《2015年全年二手車電商行業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二手車電商平臺交易規模達到101.2萬輛,增長近70%。
按道理說,資本青睞、交易量爆發式增長的二手車電商應該不差錢。但實際上,不管進行了幾輪融資,各大電商平臺都在“燒錢”狀態,開支大,收入來源卻很少。
一方面,盡管發展迅猛,二手車電商的市場滲透率依然較低。易觀智庫的報告顯示,2015年二手車市場累計交易量為941.71萬輛,累計交易額為5535.4億元,二手車電商交易量占比僅為10.7%。
而連續數年蟬聯全球最大新車消費市場,2009年第一波私家車消費高峰進入更新換代期等背景,二手車交易即將迎來萬億規模時代等鼓舞人心的數據,又讓二手車電商們使出渾身解數拼搶市場。
由于車況不透明、信息不對稱等誠信問題,國內的二手車消費有待培養,花重金砸品牌、塑造公信力,就成為拿到融資后二手車電商們的一大選擇。
去年下半年以來,有關二手車電商的廣告頻頻出現在節目黃金時段和地鐵廣告中。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優信拍、瓜子和人人車2015年全年投入于品牌推廣的費用分別達到5億元、3億元和5000萬元。
一位在某汽車經銷商集團負責二手車業務后跳槽至二手車電商平臺的業內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二手車電商不惜重金砸廣告,一方面是為了樹立品牌,提升消費者對于二手車的接受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投資人看,拿了錢,總要搞出點動靜。”
不過,在這位業內人士看來,二手車電商們的“軟肋”依然明顯,被二手車電商們寄予厚望能夠帶來盈利的二手車金融、保險與售后服務等環節,目前產業環境并不成熟,還需時日培養。“二手車最大的特點就是一車一況,而且目前國內有沒有評估二手車的統一明確標準和權威機構,至于各家所聲稱的幾百項檢測,大多是面上宣傳,實際操作中貫徹到位的不多。”這位業內人士表示,“即便企業想做到,二手車評估要依賴資深的評估師,而二手車評估人員普遍素質不高,不好管理。電商平臺做得規模越大,交易量越高,你的人員管理難度與支出成本也越高。”
而在實際操作中,二手車評估師忙于趕時間草草鑒定了事的情況時有發生,二手車電商用重金砸起來的公信力往往毀于日常執行細節中。
而被寄予厚望的二手車金融、保險、售后服務等業務,同樣受制于二手車一車一況、不夠標準化很難起步。“金融、保險,如果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就好辦,但二手車是一車一況,而且評估嚴重依賴人工,不可控因素高,風險也高;售后服務嚴重依賴線下,優勢資源都在傳統4s店與維修廠,這是側重線上的二手車電商們短期內難以跟上的,即便想做,也需要時間積累和相當高的投入。”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在初期的投資熱潮過后,二手車電商們的軟肋也逐漸暴露,而且這些短板想要彌補并不容易。
長久以來,我國二手車行業發展受制于信息不對稱和誠信問題,借助于“+”強大背景,二手車電商們想要打破多年阻礙行業發展的壁壘。但目前看來,想要挖二手車的金礦,是一項需要時間與財力的長線投資。更多最新行業調查,,可行性分析報告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