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編被朋友圈一篇關于在青浦邊界建造垃圾焚燒廠的文章刷屏了。閱讀量噌噌的上漲,可見閱讀人群之廣泛。青浦小伙伴們紛紛表示,要抗議,要反對,要保護自己的家園,那么, 我們為什么要建造新的垃圾焚燒廠?
目前,青浦的垃圾處理方式仍以衛生填埋為主,但現有填埋場已超負荷運轉,即將填滿封場,未來2年,青浦的生活垃圾將無處可去,面臨著垃圾圍村、圍城的窘境。這種情況下,新建高標準的垃圾處理設施迫在眉睫。
所以,垃圾處置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因此,垃圾處置需要尋求三者之間的平衡點:利益方、城市剛性需求和環保補償。
為什么不繼續填埋垃圾?
填埋占地面積大,降解能力差。
據了解,衛生填埋雖然是國內采用時間最長,最廣泛的垃圾處置技術,但需占用大量土地資源,且垃圾分解產生的氣體、污水可控性差,不易監管,會對周邊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填埋技術對生活垃圾的降解能力差,50年到70年后,其所占用的土地才能再利用。
試想一下,當垃圾填埋之后,青浦居民身邊的水質、土壤都會有有所影響,這也是種長期的危害,是慢慢潛入你生活的威脅。
外國垃圾都焚燒嗎?
新加坡90%都焚燒。
和垃圾填埋方式相比,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在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等方面優勢明顯,其占地面積小、可控性強,目前已成為發達國家采用的主要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其中日本已達76%、北歐達到70%、新加坡高達90%、西歐達40%、美國達30%以上。
中國其他地方有嗎?
國內已有178座。
據了解,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引進發電,截至2014年5月,國內建成并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約178座,總處理規模16.6萬噸/日,總裝機約3400兆瓦。到“十二五”末期,我國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將達到38.9萬噸,垃圾焚燒設施數量將近400座。
那么,我們在擔心什么?
“健康問題”
現有的垃圾處理設施,包括部分焚燒廠設施標準偏低,造成污染排放超標,給公眾帶來了先入為主的不良印象,認為凡是垃圾處理設施肯定會有污染。但如果嚴格把控,群眾參與透明,一切都只是成本投入問題。
“公平公正的補償”
缺乏公平合理的補償機制和平等有效的溝通機制是群眾抗議的因素之一。在不知情群眾身邊建造一座垃圾焚燒廠是缺乏公平公正性的。周邊群眾安置,樓盤價格受到波動,都是政府部門應該考慮到的。給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致力服務于大眾才是關鍵所在。
“難獲信任”
比如,我們的施工,能否真能做到那么精細,那么到位。可以想象,這種工程項目,某個環節稍有疏漏,臭氣難免溢出,噪音很難消減。而我們的新聞媒體上,總有一些工程建造中的種種貓膩的報道,比如層層轉包、各種回扣,乃至偷工減料豆腐渣工程,等等。讓人們理所當然地會疑慮,即使是擁有垃圾焚燒廠的全部技術,是否在中國建造就一定能夠合格。
即使建造合格了,運行中能否符合規范。這或許更多人擔憂,畢竟運行靠得是人們的責任心,雖然也有各種規章制度,但我們生活中,卻似乎總有不少人為的失誤,輪船因此翻了,火車因此出軌了,化工廠因此爆炸了,最后一追查,技術沒啥問題,但總有一兩個環節出現了匪夷所思的疏漏。
所以,綜上所述,群眾抗議也是有一定因素的。
那么,我們能做什么?
解決垃圾問題,無非是增加末端處理能力和前端減量化。
由于前端減量化: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回收利用,與日本相比,國內做的一直不好,垃圾分類一直推行了多少年了,效果是什么情況,大家日常生活自己體驗的很清楚,所以在討論他人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之前,我們先了解自己的平時行為。
解決垃圾問題,政府部門也在努力。
垃圾處理涉及環衛、城管、、土地等多個部門,選址論證在政府層面也要經過層層論證后,開始走各種審批程序。由于鄰避效應的存在,公眾反對的聲音,各政府部門做決策的時候肯定經過多次論證,準確的說應該是損害一小片人的利益,保證大部分人的利益。 同時對于損害利益的人群,政府也會給予相關補償。
解決垃圾問題,不要被輿論所控制。
社會輿論是當今社會最直接的傳播方式。口口相傳的觀點很容易變質,所以,希望青浦小伙伴都能夠冷靜處理對待,不要被輿論影響。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