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小米為首的互聯網手機品牌遭遇市場危機,而以OPPO為首的傳統廠商卻逐漸逆襲,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線下渠道。線下渠道已成為今年爭奪的關鍵所在,電商渠道降溫,線下渠道比重將回升。
可以預見,智能手機廠商、尤其以電商為主的廠商將擴張線下渠道,但線下渠道擴張必然帶來成本上升,因此擁有線下渠道的小規模廠商將成為兼并對象。眼下激烈的市場競爭,只有突破創新,注重線下與線上渠道聯動,擁有更多的專利技術,緊抓全球化發展趨勢與機遇的,才能在未來的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市場飽和增速下滑
去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4.4億部,同比增長10.4%,今年同比增長率跌破10%已是板上釘釘。這意味著去年10.4%的增長率,可能是最后一次兩位數的增速。全球智能手機增速放緩,很大程度是由于中國市場的飽和。
從2013年開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速就出現放緩,根據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智能手機全年銷量為0.96億部,隨后銷量一路飆升,2012年1.75億部,2013年3.43億部;但到2014年,智能手機銷量為3.87億部,同比增長回落至12.83%,2015年銷量4.34億部,同比增長跌至個位數,僅為2.5%。
除了市場日趨飽和、增長放緩,行業集中度也在進一步提高,大品牌效應凸顯,像華為、小米等,而小品牌逐漸被淘汰出局,如大可樂、夏新等。與此同時,市場競爭加劇,格局變動較大,去年國內前五大制造商分別是小米、華為、蘋果、OPPO和Vivo,而之前的“中華酷聯”已開始掉隊。
產能過剩局勢嚴峻
面對國內智能手機未來需求的緩慢增長態勢,而國內手機品牌又大肆擴張,可以說中國智能手機行業遭遇擴張遇阻,產能過剩的局面越來越嚴重。所以近年來的我國手機走出去已經勢在必行。
國產品牌開拓海外市場顯然并不會一帆風順,專利技術便是第一道門檻。國內智能手機發展過快,行業深度明顯不足,專利儲備與其他國際巨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這將是中國品牌逐鹿國際市場時的一大掣肘。
對國內智能手機廠商來說,目前在構建專利儲備上主要有三種類型。其一,如Nubia和榮耀,其背靠母公司的支持,在移動通信領域已有較多的專利積累,并開始利用規則建立知識產權防控體系。
其二,如聯想和TCL通訊,通過購買等方式,迅速擴大自身專利儲備;其三,如小米等廠商,在專利上仍以外觀設計為主,涉及通信領域核心技術較少,并且小米在海外市場的折戟,進一步說明了手機專利已成為我國智能手機的一個短期內難以跨越的巨大門檻。
未來發展趨勢
針對國內市場智能手機漸趨普及的情況,國產智能手機品牌重新洗牌格局或已成勢。隨著全球智能手機日漸飽和、4G新技術代際的更替,那些缺乏品牌影響力、創新研發能力不足、核心專利儲備不夠、產業鏈議價權不高的低端廠商難免在“淘汰賽”中出局。
未來,國產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仍將持續走高,蘋果品牌的高關注度或許難以輕易撼動,但在市場占有份額上或許只可在中高端市場具有優勢。在中低端市場,三星、索尼在中國市場的頹勢已然顯現,想要重新掙得中國市場份額,除了要在高性能低售價上面下功夫外,能否在智能手機功能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創新出自身特色,也是贏回市場的一劑良藥。
此外,在不斷優勝劣汰的激烈角逐過程中,大品牌效應將逐漸顯現,小品牌逐步被大品牌所整合,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與此同時,隨著網購模式的逐步降溫,未來幾年網絡銷售渠道的手機所占比重不會再同過去一樣出現大幅度的上升,預計未來線下渠道的擴張會有新的發展。對擁有線下渠道的手機廠商來說,無疑具備了巨大的競爭優勢。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