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蠻生長、萬人追捧到低谷徘徊,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可謂跌宕起伏。景氣轉折波動的背后既有行業的周期變化特征,也有實體經濟和家庭部門資產負債壓力變化的顯現,更是自身定位扭曲的綜合反映。
具體而言,互聯網金融景氣驟降可歸因為以下幾點。
一是金融泡沫退潮。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移動支付、眾籌、網貸、P2P、民主金融等概念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并迅速普及。一時間,互聯網金融被賦予未來金融發展主流的定位,承擔著遠超于其能力所及的熱望,從根本上激發了民眾的投資和投機的熱情。多數人只知道它可以帶來快速收益,但它本質究竟是什么,又是怎樣運作的卻不甚了了。
即使在學術界,互聯網金融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無論是創業領域,還是資本市場,實際上體現出一個“大躍進”式的發展模式。除規模較大及創新較強的市場引領者外,大多數互聯網金融企業都是盲目跟風式模仿,市場主體“魚龍混雜”。在行業超常發展的背后,互聯網金融中的泡沫成分開始發酵膨脹。在經濟上行周期和較短的時間內,這種風險難以察覺,但當經濟長期徘徊于下行周期,風險在某一時點集中釋放,給行業發展帶來沖擊。
二是市場被龐氏騙局檸檬化。信息經濟學中著名的檸檬市場效應,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商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由于無門檻、無監管,互聯網金融行業可謂是百花齊放,不拘一格,但也為詐騙活動變相提供了平臺。地下錢莊、民間借貸披上互聯網外衣,“互聯網+非法集資”趨勢明顯。部分P2P網貸平臺搞資金池,大量開設線下理財公司,以傳銷手段發展代理人,利用高收益騙局誘導吸收公眾存款。不難發現非法集資問題突出,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要么本身就是非法集資問題,要么就是與非法集資相關聯。行業整體聲譽和社會形象斷崖式下降,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不安定社會因素。
三是寄生性模式阻礙其發展。雖然發展迅速,擁有海量的用戶規模,但由于其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同質化經營,所以收益空間十分有限,甚至成為制約其健康發展的陷阱。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臺得以快速發展的基礎是向商家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但因為成本、市場受制于銀行,多年來主要的盈利模式仍無法突破,致使整個支付行業都在夾縫中求生存;另一方面,“寶寶”類業務自身并不具有和具備價值增長的實力和基礎,更多是憑借各自的用戶渠道來代銷貨幣基金,其實質并非創造新的理財產品,更像是影子金融機構,使產品難以獲得創新和持久發展。隨著利率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因資金身份、領域、性質不同存在的尋租空間不斷被削減,資金“搬家溢價”的主體也會加快退化甚至消失,互聯網金融產品盈利“寄生”的條件和基礎將加快弱化與瓦解。證券市場配資、首付貸等模式也同出一轍。
四是金融監管日趨覺醒。中國對互聯網金融的引導采取了“自下而上”的道路,也就是在行業發展初期,監管機構一直持有開放、包容的支持心態,并允許其自行制定行業規范和操作制度;隨著平臺跑路、倒閉等諸多陰影與問題暴露,政府逐步跟進和提供監管資源。2015年7月,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開啟了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監管法規日益嚴苛,則部分平臺無法滿足監管要求,無疑將對其業務造成嚴重沖擊。
五是互聯網企業自身缺陷暴露。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基于“二次脫媒”后的新的金融業態,其風險源發生了某種轉型或變異,風險類型更加復合。目前,互聯網金融企業內控治理水平較為薄弱,與行業的快速發展情況不相稱。為爭奪市場資金和客戶資源,部分互聯網金融企業存在著片面宣傳、夸大收益等現象,道德風險嚴重。一些互聯網金融的中介機構的專業程度相對較低,面對風險的控制能力也相對較弱,易發各項經營風險。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有待完善,安全問題突出。
根據演化經濟學家佩蕾絲對技術革命發展浪潮的四階段劃分,中國互聯網金融處于導入期的狂熱階段,即將迎來轉折點,互聯網金融重新站在一個“尋路”的歷史階段。互聯網金融喧囂之后,不會曇花一現,依然還是藍海。2016年5月份,P2P網貸行業實現了1480.17億元的整體成交量,單月成交量刷新了歷史新高。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體系的撞擊進而引發新的金融業態的出現,仍是未來若干年中國金融面臨的現實。可以預期,互聯網金融經過高歌猛進后,增長與發展將步入新常態。
從定位看,認識將趨于理性。盡管互聯網金融具有很強的創新價值,但按照市場發展的規律分析,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有局限的,不會長期低成本擴張,無法占有全部的金融市場,不能滿足所有的金融需求,過分夸大其發展潛力,不利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從變革看,技術將加快演進。互聯網金融的終極目標是真正實現點對點、端到端、個人到個人的金融服務。從此角度而言,P2P等均是過渡產品,并未真正實現低成本運作。長期看,區塊鏈作為數字貨幣和信息交互的基礎設施則有可能為互聯網金融升級到2.0版本提供方向。短期而言,VR、AR等技術將快速滲透至互聯網金融020模式中。
從監管看,日常監管階段來臨。隨著新監管體系的重塑落地,互聯網金融跨界、混搭的監管難題將得到緩解。中國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是一種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將根據這個基本性質,從打造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協同發展的健全高效現代金融體系著眼,從完善包括互聯網金融在內的整個金融體系的根本功能著眼.互聯網金融監管將呈現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層次。
從市場看,行業競爭將更加有序。行業浮躁、行業泡沫凈化,最終推動整個行業更加回歸本質。新興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市場泡沫是正常的,其伴隨的投資熱潮可以提供充足廉價的資金推動整個行業的基礎建設,對整個社會進行觀念的教育和培養。但這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觀念正確和運行良好的企業將成為行業巨頭,試水失敗的投機機構則會被淘汰。此外,商業銀行利潤承壓,需要互聯網金融突破和提振,傳統金融機構圍繞互聯網金融展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和主流。
從模式看,價值增值能力成為核心。只有找到既能發揮互聯網自身成本和用戶優勢,又能擺脫單純依附單一產品的“傍大款”做法,才能真正迎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真正繁榮。互聯網金融企業將從初期的用創新體驗粘連客戶階段,發展為靠不斷成長的增值能力支撐客戶階段。在鞏固強大的客戶發展力量和優勢的基礎上,加快形成自身的價值增值能力,努力實現盈利來源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并構建與這一能力和來源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必須努力完成的基礎課和持續訓練的基本功。
從發展看,與實體經濟融合更緊密。實體經濟是互聯網金融生存發展的基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物質條件均來源于實體經濟,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生存與發展均必須建立在此基礎上,脫離實體經濟而創新、延伸必將走上歧路。當前實體經濟陷入發展困境,而互聯網金融卻超常規成長,中國互聯網金融驅動實體經濟升級發展的助推作用并未充分發揮。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加大引導力度。首先,大力推動鼓勵金融結構轉換與實體經濟相協調。其次,科學制定互聯網金融的國家發展戰略與產業政策,優化金融市場結構,使其符合經濟發展階段要求,進一步促進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與創新。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