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莊‘七里香’(香包廣場、香包客棧、香包雕塑、香包工場、香包合作社、香包大舞臺、香包展覽館),個個響當當。”這是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村民孟國棟編的順口溜。據統計,目前,馬莊村從事香包以及與民俗旅游相關工作的農民有310人,人年平均收入達4.3萬元,旅游總收入約800萬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形成了村美民富產業旺的良好局面。近年來,徐州堅持政策保障、資金傾斜、重點規劃、集聚發展的思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助農民增收致富效果顯著。
政策扶持 創新突破
賈汪美麗的督公湖畔,充滿創意的紫海藍山,玫瑰花盛開的茱萸養生谷,集聚明清古樸風俗的墨集古鎮,讓來自全國的游客,流連忘返。
近年來,徐州市圍繞發展生態農業,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目標,先后出臺了《徐州市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徐州旅游獎勵辦法》和《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意見》等文件,市旅游局將鄉村旅游發展扶持資金給予榮獲四星級鄉村旅游點的單位進行獎勵,同時將業的發展列入縣(市)區科學發展考核中,極大地促進了各地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性。
如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徐州市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突破口。目前,徐州市共有全國(省級)景觀特色名鎮12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有38家農家樂、2個旅游經營者、2個旅游村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金牌農家樂、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戶、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據統計,全市鄉村旅游年營業收入達到68億元,直接帶動就業人數1萬人次,間接帶動就業人數達到15萬人次。
規劃引導 集聚發展
觀荷、垂釣、游艇觀光、水上運動……近日,毗鄰微山湖南岸的徐州市銅山區利國鎮西李村,來自周邊城市的游客,在盡情地暢游,感受著鄉村味道。西李村充分自身的旅游資源,在湖面上做文章,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風情漁村”、“水上樂園”、“胡氏園林”,“百果園”,一個個鄉村旅游點建成,成了游客休閑娛樂的景點。
西李村徐州市實施環城鄉村旅游帶的一部分。近年來,徐州市圍繞農業發展按照旅游去規劃,堅持以城鄉為重心,以交通便利為前提,集聚規劃,集中經營,集約發展的思路,打造集鄉村休閑度假、種植、采摘、農耕、垂釣為一體的休閑聚集區。規劃建設了以徐州市區為中心,以銅山區、賈汪區為重點的環城鄉村旅游帶,現鄉村旅游帶分布有52家鄉村旅游點,占全市鄉村旅游點數量的49.5%。游客在鄉村旅游帶,春天賞花、夏天漂流、秋天摘果、冬天滑雪,一年四季到農家樂嘗美食、看民俗、購特產……。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圍繞徐州鄉村旅游帶轉一轉,游客都能滿足吃、住、行、游、購、娛等各種需求,因此也吸引著眾多來自徐州周邊及全國各地游客。
劉幫故里沛縣,規劃實施了漢文化景區,沿微山湖生態旅游帶、沿黃河故道休閑農業觀光帶“一區兩帶”規模化發展鄉村旅游業。張寨鎮陳油坊村,通過集中規劃種植葡萄,現葡萄園種植鮮食葡萄5000多畝,主要品種達26個,并建成了2000平米的標準停車場,3000米的葡萄觀光長廊、4000平米的農家樂接待中心、5000平米的綠地廣場和5萬平米的葡萄主題公園,形成集葡萄種植采摘、休閑觀光及農家樂旅游為一體的萬畝生態產業園,帶動了周邊8個行政村,50余戶低收入農戶發展優質葡萄種植產業,平均每戶年增收5萬元以上。同時帶動周邊村200名低收入農戶進園務工,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多措并舉 產業融合
一年四季,來到徐州市新沂的踢球山區、馬陵山區和徐塘林場,游客都可以到果園里摘到新鮮的水蜜桃。
以前,新沂的水蜜桃只是零散種植,銷路不暢。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扶持下成立了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對水蜜桃加工包裝,做成旅游產品,走市場化、規模化發展道路。目前,新沂水蜜桃種植履蓋到新安鎮、時集鎮、雙塘鎮、高流鎮、棋盤鎮、馬陵山鎮、唐店鎮等7個鎮,面積達3.5萬畝。2015年營業收入達8600萬元,帶動就業人數780人,人均收入達4.2萬元,實現增比18.8%。水蜜桃成了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新沂是徐州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徐州市大力實施“旅游+農業”相融合,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旅游企業投資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項目,投資建設配套產業。各地依托蘋果、櫻桃、白梨、銀杏、牛蒡和黑蒜等農產品,鼓勵農戶和產業主調整結構,改良品種,建立特色農業基地,把農產品加工成旅游特產,相繼成立了徐州黎明食品發展有限公司、徐州春源銀杏制品有限責任公司等旅游特產加工企業。目前,全市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有50多家。
徐州市依托蘇北特有的農村風貌、田園風光、民風民俗,發展鄉村旅游,精心打造了采摘觀光游、農事體驗游、鄉村民俗特色游等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在此基礎上,各地還不斷豐富鄉村旅游節慶活動,提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帶動更多的農民創業增收。更多最新市場調研報告,投資分析報告,,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