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全球自然及建筑資產設計及咨詢公司凱迪思(ArCAdis)發布了可持續城市榜單。在這份榜單中,蘇黎世排名第一,內地7個城市上榜且排名靠后。
由英國經濟及商業研究中心 (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 CEBR) 為凱迪思編纂的全球可持續城市指數計算了包括社會 (人民) 、環境 (地球) 及經濟 (盈利) 3個可持續發展領域,計算出具代表性的全球100個領先城市排名。指數分析了32個不同指標及將其分類歸納至3大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次級指數。
亞太城市如新加坡(第二位),首爾(第七位),中國香港(第16位)和堪培拉(第18位)與其他發展完善的歐洲城市主導整體排名前二十的城市。排名前二十位的城市中并沒有北美城市。
中國內地7個城市上榜,但排名靠后:深圳(第64)、北京(第73)、上海(第74)、廣州(78)、天津(85)、成都(第93)和武漢(第94)。它們在地球及盈利指數方面的表現遜色。
上海是中國主要門戶城市之一,多年以來都是國際貿易,金融和商業中心。上海在人民指數排名中得分較高,但居于地球指數最低10%排名,整體排名為第74位。
對此,凱迪思上海城市執行總監Greg YaGEr 評論說:“隨著上海繼續爭取成為中國最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之一,城市改造和創新樞紐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元素,以配合城市從制造業中心轉型為中國的知識和技術創新中心。這種轉變也將提高上海的建設環境,為城市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
他認為,上海的市區改造獲得不斷發展的交通體系支撐。區內將不斷發展高速鐵路和城市高速公路,與長三角加強交通聯系,并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旅游也將成為上海的城市改造的一個重要元素。
報告同時顯示全球城市在三大領域下表現兩極化,例如,新加坡及中國香港的盈利指數表現良好,分別排名第一、第二位,但在市民生活環境仍有進步空間,只排第48及81位。
凱迪思亞太區客戶解決方案總監 Graham Kean表示:“放眼亞洲,國與國間及在各次級指數中表現極端,這同時表示當中很多城市可在3個可持續發展領域上發揮更好。新加坡及中國香港均在盈利次級指數上排名前兩位,但過長工時及高生活成本大大妨礙了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表現。值得留意的是,韓國首都首爾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一欄表現良好,并在人民次級指數領先。”
對于超過70% 的亞洲城市在全球排名較后位置,他認為這清晰反映了亞洲先進及發展中城市的差異,同時意味著亞洲城市在可持續發展范疇,仍有龐大的改造空間,可參考全球不同城市的例子。城市領導需要清楚了解他們的挑戰及機遇以為其城市制定更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