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有色金屬工業是制造業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是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迅速,基本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的需要。但與世界強國相比,在創新、產業結構、質量效益、綠色發展、資源保障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國邁入世界有色金屬工業強國行列的關鍵時期。《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促進有色金屬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42號)編制,作為未來五年指導有色金屬工業持續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本規劃涵蓋范圍包括、鋁、鉛、鋅、鎳、錫、銻、汞、鎂、鈦等十種常用有色金屬,以及鎢、鉬、、、、銦、鍺、鎵、鈷等主要稀貴金屬。
一、產業現狀
(一)發展回顧
“十二五”以來,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和發展環境,積極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行業發展保持平穩態勢,為實現由大到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1.生產保持平穩增長。2015年有色金屬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十種有色金屬產量達到5156萬噸,表觀消費量約5560萬噸,“十二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10.4%和10%。其中銅、鋁、鉛、鋅等主要金屬產量分別為796萬噸、3141萬噸、440萬噸、615萬噸,年均分別增長11.9%、14.1%、1.1%、3.4%,各占全球總產量的35%、55%、43%、44%。
專欄1:主要有色金屬生產及消費量
品 種 | 生產量(萬噸) | 表觀消費量(萬噸) |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長率(%)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長率(%) | ||||
十一五 | 十二五 | 十一五 | 十二五 | ||||||
十種有色金屬 | 3136 | 5156 | 13.7 | 10.4 | 3449 | 5560 | 15.5 | 10 | |
其中 | 精煉銅 | 454 | 796 | 12.0 | 11.9 | 748 | 1147 | 15.0 | 8.9 |
原鋁 | 1624 | 3141 | 15.1 | 14.1 | 1585 | 3107 | 17.5 | 14.4 | |
鉛 | 416 | 440 | 12.2 | 1.1 | 420 | 437 | 16.5 | 0.8 | |
鋅 | 521 | 615 | 13.7 | 3.4 | 565 | 671 | 11.5 | 3.5 | |
鎳 | 15.9 | 23.2 | 12.5 | 7.8 | 52 | 102 | 21.4 | 14.4 | |
鎂 | 65.1 | 85.3 | 7.7 | 5.6 | 37.5 | 53.2 | 16.5 | 7.2 | |
黃金(噸) | 341 | 450 | 8.8 | 5.7 | 572 | 986 | 17.3 | 11.5 | |
注:2015年產量為國家統計局公報數據,鉛產量數據包括未統計的部分再生鉛產量;鎳消費數據包括鎳鐵中含鎳量。 |
2015年有色金屬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5.7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799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11.6%、1.8%。隨著產業規模擴大和市場需求增速放緩,產量及消費增速較“十一五”期間明顯回落。
2.科技創新成果顯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直徑深孔采礦、復雜礦床安全高效開采、海底大型黃金礦床高效開采與安全保障、粗銅連續吹煉、廢鉛酸蓄電池鉛膏連續熔池熔煉、600kA超大容量鋁電解槽、單線百萬噸級氧化鋁生產裝備、難處理資源可控加壓浸出、廢雜銅高效利用等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高性能電子銅帶及箔材、航空鋁鋰合金、高強高韌鋁合金預拉伸板、大斷面復雜截面鋁合金型材等精深加工技術取得突破,為我國制造業邁向中高端提供了重要支撐。
3.轉型升級穩步推進。先進銅、鋁、鉛、鋅冶煉產能分別占全國的99%、100%、80%、87%。“十二五”期間,鋁材和銅材產量年均分別增長16.9%和10.2%,高于或接近同期有色金屬產量增長率。2015年,有色金屬深加工收入占全行業收入比例與2010年基本相同,但利潤占比由2010年的32%上升到60%;西部地區電解鋁產量占全國比重達到67%,全國具有自備電廠的電解鋁產能占比70%,分別比2010年提高16個和40個百分點,“鋁-電-網”一體化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合作不斷推進,建成投產了一批境外資源基地及加工基地。
4.綠色發展有新進展。“十二五”期間,有色金屬行業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降低22%,累計淘汰銅、鋁、鉛、鋅冶煉產能分別為288萬噸、205萬噸、381萬噸、86萬噸,主要品種落后產能基本全部淘汰。2015年,鋁錠綜合交流電耗13562千瓦時/噸,比2010年下降402千瓦時/噸,氧化鋁、銅冶煉、電鋅綜合能耗分別為426、256、885千克標煤/噸,比2010年分別下降27.8%、35.7%和11.4%;再生銅、鋁、鉛產量分別為295、565和160萬噸,5年年均分別增長5.3%、9%和4.3%。“十二五”期間,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下降。
5.兩化融合逐步深化。計算機模擬仿真、智能控制、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逐步應用于有色金屬企業生產、管理及服務等領域,國內大型露天礦和地下礦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銅、鋁等冶煉生產智能控制系統,銅、鋁加工數字控制成型技術,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平臺等逐步推廣,行業兩化融合水平不斷提高。
(二)主要問題
1.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基礎共性關鍵技術、精深加工技術和應用技術研發不足,產品普遍存在質量穩定性差和成本高等問題,大飛機用鋁合金預拉伸厚板和鋁合金蒙皮板、乘用車鋁面板等尚不能產業化生產,電子級12英寸硅單晶拋光片、部分大直徑超高純金屬靶材、寬禁帶半導體單晶拋光片、部分高端銅鋁板帶箔材等仍依賴進口。
2.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電解鋁等部分冶煉及低端加工產能過剩與部分品種及高端深加工產品短缺并存。目前,國內電解鋁等行業缺乏競爭力,產能退出機制不暢。產業集中度低,企業實力弱。高端深加工生產線達產達標率普遍不高,中低端加工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無序。
3.環境保護壓力加大。隨著環保標準不斷提高,有色金屬企業面臨的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我國有色金屬礦山尾礦和赤泥累積堆存量越來越大,部分企業無組織排放問題突出,銻等部分小品種及小再生冶煉企業生產工藝和管理水平低,難以實現穩定達標排放,重點流域和區域砷、鎘等重金屬污染治理、礦山尾礦治理以及生態修復任務繁重。部分大型有色金屬冶煉企業隨著城市發展已處于城市核心區,安全、環境壓力隱患加大,與城市長遠發展矛盾十分突出。
4.資源保障基礎薄弱。礦產品價格急劇下跌,國內礦山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優勢稀有金屬資源保護面臨新挑戰。2015年,國內銅、鋁、鎳等重要礦產原料對外依存度分別為73%、45%和86%,受資源出口國政策變化、法律約束和基礎設施薄弱等影響,進口資源面臨新的不確定因素,行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境外資源開發風險評估重視不夠,近幾年投產后的境外礦山負債率高,債務負擔沉重,經濟效益差。更多最新調查報告,市場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分析報告,行業報告,市場調研報告,調查報告,發展前景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