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單理念:倡導做優做強、均衡發展
以倡導“做優做強、全面均衡”的城市發展理念為己任,華頓經濟研究院連續第二年編發“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榜單由經濟和非經濟(軟經濟)兩大系列指標綜合而成,其中經濟指標由GDP和居民儲蓄兩部分構成,占比61.8%;非經濟(軟經濟)指標由科教、文化、衛生、生態環境四部分構成,占比38.2%。與單一維度的經濟指標相比,該指標體系能夠更加全面、科學地衡量一個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五個文明”的建設發展水平。
在2016年度的榜單上,北京、上海、廣州以93.48分、89.73分、84.06分分列三甲,深圳、天津、成都、蘇州、杭州、重慶、武漢列第四至第十位。相比首屆(2015年),前五位未發生改變,但深圳、天津與北上廣的差距有所縮小;第六至十位的5個城市未發生變化,但位次有所變動:成都由第10位升至第6位,杭州由第9為升至第8位,而內蒙古通遼市依舊位列第100位。
沈晗耀教授強調,“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的經濟系列指標不僅有總量指標,還有人均指標,體現了城市既要做大、更要做強的發展導向。例如,單純以GDP總量衡量,上海列第一位;在將人均GDP加入后,北京則超越上海位列第一。
非經濟(軟經濟)指標的加入,旨在倡導城市做大做強之外的另一重目標,即要“做優”。榜單反映出部分城市的非經濟指標發展滯后,例如,單純以經濟指標衡量,深圳市列第4位,但其非經濟指標只排在第20位;類似的還有鄂爾多斯市(經濟指標27位,非經濟指標97位,相差70位)、東營市(經濟指標34位,非經濟指標86位,相差52位)、佛山市(經濟指標9位,非經濟指標59位,相差50位)。因此,科教、文化、衛生、生態環境等領域將是這些城市未來優化發展的戰略導向。
指標要點: 百強主導經濟、東強西弱
結合2016年度榜單的具體指標,沈晗耀教授指出以下要點:
1、百強城市占據國民經濟大半江山,是未來振興經濟的主戰場。百強城市GDP總額達48.79萬億元,占全國城市GDP總額(67.84萬億元)比重達72%。在經濟新常態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經濟的著力點應聚焦百強城市。
2、東中西階梯分布,東部一馬當先。百強城市中有61個位于東部,23個位于中部,16個位于西部,由東向西呈階梯式遞減,中西部城市占比不足40%。
3、兩極分化顯著,“兩江兩東”優勢突出。上榜城市最多的省(區)是山東(15個),其后是江蘇(13個)、廣東(9個)、浙江(8個),由此形成鮮明的“兩江兩東”現象。海南、青海、西藏、寧夏四省區卻無一城市上榜。從省(區)內城市上榜率來看,江蘇13個城市全部上榜,發展最為均衡;山東、浙江分別只有2個和3個城市未上榜,相對較為均衡。廣東則嚴重失衡,廣州、深圳分列第三、四位,但仍有12個地級市未上榜。
4、百強位次競爭激烈,部分城市成長迅速。與上年比,有54個城市排名上升,26個城市排名下降,16個城市的排名未變, 4個城市新晉上榜。新上榜城市分別是遵義市(82位)、新鄉市(89位)、郴州市(97位)和宿遷市(99位)。位次上升超過兩位數的城市有聊城市(上升12位)和漳州市(上升11位),上升達9位的有徐州、貴陽、臨沂、泰安等,位次下降最明顯的是呼和浩特市(56位,下降10位)。
年度論壇:聚焦城企聯動、重振經濟
發布會上,沈晗耀教授還介紹了百強城市與百強企業聯動發展的思路和經驗。去年,首屆中國百強城市全面發展論壇與第十五屆中國上市公司百強高峰論壇聯合舉辦,“雙百論壇”以“美好城市建設”為主題,籌劃和促成了一系列城企合作項目,其中蘭州、滁州等城市與百強企業的戰略對接成效尤為顯著。2016年,第二屆中國百強城市全面發展論壇繼續與第十六屆中國上市公司百強高峰論壇聯合,定于2016年12月3-4日在北京舉辦。
為盡快扭轉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本屆論壇將以重振經濟為中心議題,以聚焦創新、城企聯動為主要抓手,以“美好城市建設”為發展主線,以百強城市為“主戰場”,以百強企業為“主力軍”,倡導百強城市與百強企業聯動發展,集聚百強企業資源投入百強城市發展之中,以雙百互動為振興中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