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到的最新五年計劃(2016-2020),到2020年中國的太陽能總產能將會達到110GW,相比于之前150GW的目標,這更符合我們的預期。在我們看來,新的目標更加合理,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Cagr在13%左右。由于成本高、政策支持少,短期內太陽能的發展速度將低于風力發電。我們會繼續對風能和太陽能行業的發展給予相同的重視。
更合理的目標。上半年,中國新建太陽能發電總量大約為22.4GW,超過由于上網電價帶來的搶裝潮而制定的18.1GW的全年目標。我們預計2016年新建的太陽能總產能會達到25-30GW,使全國的太陽能總產能達到68-73GW。新的五年計劃中將110GW設為目標更加合理,因為這意味著四年的Cagr大約為13%。然而,上半年的搶裝潮導致供應過剩,超額裝機帶來的新增電力有待消納,這對額外的安裝也會產生負面影響。相比于太陽能,我們更推薦風能,因為風能的市場更集中,成本更低,且有利政策更多。
風電保持穩定。在五年計劃中,風電的產能預計目標是210GW(Cagr為10%左右),這低于之前250GW的目標。這種變化并不重要,因為風力發電的成本一般較低,而且環境更有利。到2015年底,中國的風能總產能達到129GW,我們預計2016年新增裝機容量將超過25GW。與太陽能相比,主要國有利益相關者在風力發電項目中顯著增加,這導致風能利益相關者擁有更多的政策話語權。此外,政府公布了修訂的至2018年的風電上網電價,因此短期不會有明顯的價格下調。相比之下,計劃草案中建議在2017年將太陽能價格減少30%。盡管電池組的價格在過去幾年大幅度下降,但大多數公司還是無法實現與建議比率相匹配的收益水平。
風電價格更低。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度電成本(LCOE)最高,為0.7元/kWh,而風電度電成本為0.38元/kWh。此外,風電的建造成本為6-8元/W,而太陽能的為7.5-10元/W。因此,太陽能對補貼的依賴更強,受電價下調影響較大。
我們的首選。中國的全面購買政策將有利于風電行業,所以我們依然推薦純風電運營商。我們重點介紹中國龍源公司(916:HK-O-PF),這家公司盈利前景看好,公司治理科學;以及協合新能源(182:HK-買入),這家公司從EPC模式轉為BT模式,我們認為在未來這會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益。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