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聚焦國家戰略、集納各方智慧的跨界交流,又是一次匯聚各界合力、深化產教融合的共享之舉。
5月14日至15日,第三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在駐馬店市嵖岈山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600多名專家學者、嘉賓代表再次相聚美麗天中駐馬店,圍繞應用型高校如何服務創新驅動、“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以及大數據建設應用等重大戰略,論道產教融合、創新驅動,加速推進地方高校轉型發展。
“三年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論壇已經成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端平臺,有力推動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開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鏗鏘有力的話語,不僅是對論壇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也表達了教育部對繼續辦好論壇的殷切期待。
創新:聚焦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向“互聯網+”與智能制造進軍
“如果說第一屆論壇開啟了一個新窗口的話,那么本屆論壇將為高等學校特別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開啟一個‘大艦’競爭的新時代!”這是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在5月15日論壇總結大會上的精彩點評。
“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是由教育部和省政府作為支持單位,于2014年春季在駐馬店創設的常設性專題性論壇,每年舉行一屆,年年有新主題,屆屆有新收獲,影響力與日俱增,已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品牌性論壇,成為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平臺。
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創新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制高點。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已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高校轉型發展已經成為國家“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政策。
“緊扣時代發展脈搏,順應國際發展大勢,契合高等教育發展現實基礎,可謂恰逢其時、很有意義。”對于本屆論壇以向“互聯網+”與智能制造進軍為主題,朱之文給予充分肯定。
“‘互聯網+’、智能制造是應用型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支撐領域,大數據是‘互聯網+’、智能制造領域的重要科技平臺。”河南省副省長徐濟超對“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寄予厚望,要求河南參會的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各高校、各企業借此機會加強學習交流,推動我省應用技能技術性教育再上新臺階。
從“互聯網+”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到“互聯網+”智能物流人才培養;從科技引領生物與化學工程專業創新發展,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從新工業革命與智能制造,到中歐交流合作國際論壇,聚焦“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大數據等國家戰略,30多位專家在6個分論壇上先后發表激情演講。
“很有收獲!非常震撼!”采訪中,眾多與會嘉賓認為,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是匯聚思想、凝聚共識、匯聚資源、分享經驗的大平臺,將會倍加珍惜論壇結出的豐碩成果,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適應服務經濟社會新需求、打造學科專業技能超級平臺上來,讓中國高等教育更好地贏得未來。
成果:“互聯網+”行動計劃,標志著一場互聯網盛宴的到來
聚焦“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匯聚創新要素,推動教育變革,深化產教融合發展機制,創造教育價值,提升高等學校主動服務產業轉型升級能力,本屆論壇發布了五大產教融合促進計劃,成為本屆論壇一大亮點,吸引廣大與會嘉賓的關注和參與。
5月14日,“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在本屆論壇上舉行發布會,得到了80多所高校代表高度關注和廣泛認可。“互聯網+”行動計劃,標志著一場互聯網盛宴的到來。
論壇期間,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分別與曙光股份有限公司、恒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數據中國·產教融合促進計劃“百校工程”及相關戰略合作協議,發布了“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和中美應用技術教育“雙百計劃”。
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與北京華晟經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起“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將通過校企共建“數字化工廠模擬平臺”“智能制造學院”“智能制造技術中心”三位一體的超級平臺,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優勢與技術能力的專業集群,加速高校產教融合改革進程,為“中國制造”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與技術支撐。
而中美應用技術教育“雙百計劃”將在5年內,實現100對中美應用型高校的深度合作,100對中美校企深度產教融合,并將其納入中美人文交流機制,開啟兩國之間在應用技術教育領域的深度合作,為地方本科高校提供國際標準的應用課程體系、培養模式、院校管理模式等資源,幫助院校成功轉型,提升內涵,實現國際化目標。
“本屆論壇正式確定黃淮學院、徐州工程學院等12所院校為中美應用技術教育‘雙百計劃’首批試點單位!”簽約與發布儀式上,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秦昌威鄭重宣布。
在秦昌威看來,五大產教融合促進計劃積極對接“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大數據國家戰略,構建了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將努力實現開放共享、開拓創新、協調推進、持續發展。
期待: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探索現代產業培養模式
“目前,我們自主研發的產品已實現了小批量生產!”5月14日晚,論壇報告大廳座無虛席。面對來自眾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黃淮學院兩位在校大學生鎮定自若,現場講解和演示“互聯網+”智能制造創新成果——光固化3D打印機和仿生式六足機器人,博得陣陣掌聲。
當前,正處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主動適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高校打造學科專業集群的超級平臺,駛向新的藍海,成為本屆論壇的廣泛共識。
大家一致認為,高等教育肩負著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主動對接“互聯網+”智能制造的現實需求,高等學校責無旁貸。要切實肩負起這一重大的使命,迫切需要高等學校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深入推進產教融合,著力突破人才瓶頸,大力培養“互聯網+”智能制造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朱之文表示,教育部將積極引導并大力支持普通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主動服務產業界向“互聯網+”智能制造加快進軍,努力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創造人類社會更加美好未來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們希望并堅信通過這個平臺,來自國內外高校、企業、研究機構和政府等方面的代表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必將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為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探索現代產業培養模式增添新動力。”朱之文對論壇充滿了期待。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報告、行業分析報告、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調研報告請關注靈核網。
版權聲明